招生信息发布
相关招生信息请各位考生参看:http://yjs.sta.edu.cn/list_2.aspx?ident=QRZSSYJSZSXX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研究所情况简介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环岛西侧,紧邻八达岭高速公路,东邻育新高教居住区,西邻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邻城市轻轨及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研究所周围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交通、生活便利。
我所是中国地震局直属公益类非盈利性科研单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研究生培养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我所具有高级研究人员100人,中级研究人员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0人。下设地壳动力学研究室、地震前兆观测理论与技术研究室、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研究室、地壳应力应变与岩石力学研究室、地震监测与预报研究室、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室、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地震信息网络研究室研究室、武汉科技创新基地。
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有地壳动力学理论、地壳应力场和形变场、地震构造力学机理、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地震前兆理论和观测技术、大地测量理论与观测技术、重力和固体潮理论与观测、遥感和卫星影像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地震与地质灾害的机理与监测预警技术。
我所科技人员承担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地震科学基金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
我所与国内众多的研究所和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研究所和大学也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
二、研究生培养情况简介
我所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玉泉路)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年回研究所参加导师项目的研究工作,编写毕业论文。
我所硕士研究生每月享受不低于900元的助学金(不含导师提供的科研补贴),研究生公寓2人一间,设施齐全,有厨房和卫生间。
统招硕士研究生毕业可以选择攻读博士或就业,就业方向为地震系统科研院所、省市地震局或社会相关专业岗位,就业方式为双向选择。
三、导师简介
张景发 男,1962年12月出生于江苏扬中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1989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北京大学地图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研究室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研究协会会员(IEEE),《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期刊编委。2003年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
1989年9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从事遥感应用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及活动断裂带遥感应用分析、强震遥感应急及震害评估、干涉成像雷达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近年来,主持了与InSAR技术、震害评估遥感应用技术、活动断层遥感应用技术等相关的课题多项,包括中国地震局地震联合基金课题、“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科技部公益专项课题、科技部攻关课题、科技部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财政部专项等。参与项目或主持项目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
已培养硕士生15人。现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指导硕士研究生9人。
近年来发表遥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
代表性的主要论著目录:
1.张景发等,活动断裂带中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例,《地震地质》(96年1期),1996年4月。
2.张景发,谢礼立,陶夏新。自然灾害学报,2002,11(2):53-58。建筑物震害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与震害评估。
3.张景发,刘钊,InSAR技术应用于西藏玛尼强震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2,6期)
4.Jing-fa ZHANG, Qiming QIN, Enhancement and feature extraction of RS seismic area and seismic disaster recognition technologies. Proceeding of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v 5286,n 1,2003.(EI已检索)
5.张景发,龚丽霞,姜文亮,PS InSAR技术在地壳长期缓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国际地震动态,20060601
6.张景发,郭庆十,龚利霞,应用InSAR技术测量矿山沉降—以河北武安矿区为例,地球信息科学,2008,3期
联系方式:电话:010-62842646,电子邮箱:zhangjingfa@***
马保起 男,1965年6月出生,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地壳动力学室副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上岗资质、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研究。2002年评为研究生导师,2003年以来每年招收1人,至今招收6人,其中毕业4人,在读2人。
近年来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洪积扇上全新世古土壤年龄与断层活动时间的关系(批准号:40371017);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2项:河套北缘断裂活动习性的定量研究、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的精确研究;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专题1项:城市活断层定量研究中的地貌学方法研究;地震局“十五”项目:呼和浩特市目标区活断层地质地貌调查与1:5万地质填图;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另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断层活动性鉴定、云南国际铁路玉溪至蒙自段断层活动性鉴定、京沪高速铁路地震安全性评价、京石客运专线地震安全性彭艳菊等重大工程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30余项。近年来在第四纪研究、地震地质、地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断裂活动性、地貌及环境变化方面的论文10余篇。
近期发表的论文:
1.马保起,张世民,田勤俭等.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纪研究,2008, 28(4)。
2.马保起,卢海峰,旺小东.张守仁等. 大兴安岭诺敏河火山喷发时代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6,26(2)。
3. 马保起,苏 刚,侯治华等.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地震地质,2005,27(2)。
4.马保起,李德文,苏 刚等.云南蒙自-建水一带冲沟走滑断错及其意义.中国地震,2005,21(2)。
5.马保起,李德文,郭文生.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第四纪研究,2004, 24(6)。
6.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等.大青山河谷地貌特征及新构造意义.地理学报,1999,4期。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mabq1965@***
电 话:010-62842635
张世民,男,1965年生。1981年入学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于1985年、1988年先后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2002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构造地质专业在职博士学习,200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负责的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分期活动及其与气候变化在时间上的关系”;2.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华北地区第四纪断层活动分期特征研究”;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项目“南北地震带中段地壳动力学与强震发生机理研究”;4.中国地震局“十一五”重点项目“中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中的二级课题“高震级档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综合评定”等。
已培养研究生5人,在研硕士生3人。
以第1作者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震学报》、《地震地质》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主要学术贡献:发现了断块山地山麓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共生关系;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经验引入到隐伏活断层的探测中;基于构造地貌与深部构造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
代表文章
⑴Zhang Shimin, Wang Dandan, Liu Xudong, et al., Using borehole core analysis to reveal late Quaternary paleo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ou-Sunhe fault,
⑵Zhang Shimin, Ren Junjie, Nie Gaozhong,Paragenesia of Quaternary pediments and river terraces on the north piedmont of Wutai Mountain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7,52(4):521-530
⑶张世民,谢富仁,黄忠贤等,龙门山地区上地壳的拱曲冲断作用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探讨,2009,第四纪研究,29(3):449-463
⑷张世民,任俊杰,罗明辉,丁锐,吕志强,忻定盆地周缘山地的层状地貌与第四纪阶段性隆升,地震地质,2008,30(1):1-15
⑸张世民,王丹丹,刘旭东,任俊杰,罗明辉,北京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地震地质,2007,29(4):729-743
⑹张世民,吕悦军,任俊杰,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震灾防御技术,2006, 1(3):234-244
⑺张世民,刘旭东,任俊杰,刘光勋,顺义地裂缝成因与顺义-良乡断裂北段第四纪活动性讨论,中国地震,2005,21(1):84-92
⑻张世民,聂高众,刘旭东,任俊杰,苏刚,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断裂运动组合及地震分段特征,地震地质,2005,27(2):221-233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842643,13681231829
E-mail: shiminzh@***
崔效锋,男,1963年4月出生,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 1986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构造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现为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学会会员。目前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研究项目专题“汶川地震孕育发生的应力环境研究”、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震后烈度分布快速判断分析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子课题“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等。近5年来发表论文10余篇,现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
1、崔效锋、谢富仁,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2、崔效锋、谢富仁、赵建涛,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
3、崔效锋,伽师及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
4、崔效锋、谢富仁、张红艳,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5、崔效锋、谢富仁、李瑞莎,构造应力与煤矿动力灾害
6、崔效锋、宁杰远、胡辛平、王艳华等,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与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
7、Xiaofeng Cui, Gang Su, Qunce Chen,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derived from manifold data in Yumen area, Gansu of China.
雷建设,男,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69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6-1998年在山西省地震局工作,从事震害预测工作。200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至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2002-2003年两次访问日本爱嫒大学。2003-2005年在日本爱嫒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
代表文章
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与地震层析成像相关的论文二十四篇。最具代表性论文如下:
1.Lei, J., Zhao, D., 2009.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Ms 8.0). Geochem. Geophys. Geosyst., 10, Q10010,doi: 10.1029/2009GC002590
2.Lei, J., Zhao, D., Su, Y., 2009.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the Tengchong intraplate volcano and seismotectonics in southwest
3.Lei, J., Zhao, D., Steinberger, B., Wu, B., Shen, F., Li, Z., 2009. New seismic constraints on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4.Lei, J., Xie, F., Lan, C., Xing, C., Ma, S., 2008.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5.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P-wave tomography and the upper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6.Lei, J., Zhao, D., 2007. Teleseismic evidence for a subducting break-off slab under EasternTurkey. Earth Planet. Sci. Lett. 257, 14-28
7.Lei, J., Zhao, D., 2006. Global P-wave tomography: On the effect of various mantle and core phases.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54, 44-69
8.Lei, J., Zhao, D., 2006. A new insight into the Hawaiian plume. Earth. Planet. Sci. Lett. 241, 438-453
9.Lei, J., Zhao, D., 2005. P-wave tomography and origin of the Changbai intraplate volcano in
雷建设, 周蕙兰, 赵大鹏, 2002.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45(6), 852-861
研究领域及其相关课题
主要从事多尺度多震相地震层析成像的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地幔柱起源、俯冲板块机制、造山带成因、地震和火山发生机理等。正指导研究生2名。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重大研究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经费资助。
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的“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国地震学会授予的“第五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和省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两项。
地震学报(英文版, Earthquake Science)编委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委员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联系电话:010-6284-6760 (Office)
E-mail: jslei_cj@***
王兰炜 男,1968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获工学学士学位,1990-2000年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工作。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并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2005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参加的科研项目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目前主要从事地震电磁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电观测技术、电磁扰动观测技术以及地震前兆台站通信集成技术。
最有代表性文章的题目和摘要
题目:频率细化技术在超低频/极低频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离散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FFT)在频谱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算法得到的计算结果是在整个频段上的频谱信息。在一些应用中,需要了解的仅仅是某一窄带内的频谱精细结构,要求频谱的分辨率较高。而要得到一个较高分辨率的频谱,直接采用FFT计算会导致参加FFT运算的数据点数的增加,从而引起计算量和存储量的急剧增大,FFT算法就不能满足要求了。本文介绍了基于复调制的频率细化技术的原理及其在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接收机研制中的应用,阐述了采用这种技术如何实现高分辨率频谱的计算,并给出了理论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
招生期间承担的研究项目和技术领域说明。
(1)项目名称:近地表大气电场地电场综合观测试验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天地一体化对比观测技术研究),项目类别:科技支撑项目子专题,执行期:2008-2010;
(2)项目名称:新型地震前兆观测方法及传感器技术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项目类别:行业专项,执行期:2008-2010;
(3)项目名称:地震前兆观测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领域:前兆观测技术(前兆台站公用技术研究),项目类别: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执行期:2009-2011;
李宏, 男,1965年7月生,研究员。1988年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断层力学与形变观测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应力应变测量技术、断层形变观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并将其推广应用。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 ”、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强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项目——专题、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专题“构造应力环境与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定”、主持我所地震应力过程实验室筹建工作等。完成了几十项我国大型水电工程、深埋隧道的地应力测量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发表文章与成果:
1)李 宏,张伯崇,水压致裂试验过程中诱发的声发射,岩土力学,第24卷 增刊2,2003年.
2)Li Hong,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Hydraulic Jacking Experiment at Nuozhadu Hydropower Station , China. Rock StressA.A. Balkema Publishers 2006
3)Li Hong Laboratory determination of in-situ stress tensor using AE method,Rock Stress,A.A. Balkema Publishers 2006
4)李 宏,张伯崇,北京房山花岗岩原地应力状态AE法估计,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3卷 第8期,2004年.
5)李 宏,谢富仁,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数据格式与标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3卷 第23期,2004年.
6)Li Hong (李宏) An Qi-mei (安其美) Xie Fu-ren (谢富仁),Study on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around coastal edge land in Fujian,ACTA SEISMOLOGICA SINICA,Vol.18 No.5 2005.
7)李 宏,安其美,马元春.深埋洞室地应力状态与岩爆相关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4卷,2005 增刊1.
8)李 宏,安其美,王海忠,毛吉震.“V”型河谷区原地应力测量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5卷,增刊1,2006.
9)李 宏,张伯崇,水压致裂裂缝扩展跟踪定位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5卷,第7期,2006.
10)李 宏,马元春,王福江,压磁套芯三维原地应力测量研究,岩土力学,第28卷 第2期,2007年.
11)李 宏,刘凤秋,董建业,孙启伟,岩体原地承载能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岩土力学,第28卷 第2期,2007年.
12)李 宏,谢富仁,刘凤秋,董建业,孙启伟,乌鲁木齐市断层附近原地应力测量研究,地震地震,第29卷 第3期,2007年.
彭艳菊,女,1976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自2001年7月起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地震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负责过交通(地铁、公路、桥梁等)、水电站、海洋平台等二十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强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子专题负责人、财政部公益性地震行业专项“地震动参数场地条件调整技术方法研究”第二负责人,参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工作。近5年来,在《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等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叁等奖2次,所防震减灾贰等奖1次、叁等奖1次。
代表性论文:
Peng Yanju, Lu Yuejun, Yan Jianquan,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of offshore platforms in Bohai Sea of China,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9(2),2010.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等。探讨渤海及周边地区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地震学报,27(6),2005.
彭艳菊, 苏 伟, 黄忠贤等. 中国大陆及海域Love 波层析成像. 地球物理学报,45 (6),2002.
彭艳菊,黄忠贤,苏伟,等。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0(3),2007.
彭艳菊,吕悦军,沙海军,等。渤海某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防标准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7(4),2007.
彭艳菊,吕悦军,黄雅虹,等。工程地震中的场地分类方法及适用性评述地震地质,31(2),2009.
彭艳菊,吕悦军,张力方,等。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地球物理学进展,23(5),2008.
刘耀炜 男,中共党员。1957年7月出生。198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地质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任副研究员,1997年聘为研究员。199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1992年第一批中国地震局科技新星;1997年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地震学报》、《地震》等多个国内核心期刊杂志编委。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1987年至今公开发表论文(论著)60余篇(部),其中第一作者40余篇(部);近5年发表的主要论文(著)有:
1、刘耀炜,牛安福,卢军主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强震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物理分析和解释.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刘耀炜,曹玲玲,张昱.昆仑山 8.1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下流体前兆特征.地震,2004,24(增刊):1~9
3、刘耀炜,曹玲玲,平建军.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中国地震,2004,24(4):275~249
Liu Yaowei,
4刘耀炜, 杨选辉,刘永明,等.地下流体对苏门答腊8.7级地震响应研究.见: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级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131~258.
5、刘耀炜.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科学发展40年探索历程回顾.中国地震.2006,22(3):210~222
Liu Yaowei.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 Underground Fluid in
6、刘耀炜,高安泰,施锦,苏鹤军.天水地区地壳结构热分布与热应力特征初步研究.地震学报,2007.29(6).605~617
LIU Yao-wei, GAO An-tai, SHI Jin,SU He-Jun. 2007. Prilimary result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thermal stress in crust in Tianshui,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7. 20(6):641~655
7、刘耀炜,张天中主编(中国地震局预报司).强地震预测中数字化观测资料应用与前兆物理机理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8、刘耀炜,孙小龙,王世芹,任宏微.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地震研究,2008,31(4):347~353
9、刘耀炜,任宏微.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地震,2009,29(1).19~29、刘耀炜,任宏微,王博.环境同位素及其示踪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地学前缘,2009.16(2):370~377
10、刘耀炜,任宏微.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特征初步分析. 地震,2009,29(1):19~25
目前主要从事地震流体动力学理论、地震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正在负责的项目有:“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过程中的作用”一级课题,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地下流体物理观测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等。
邱泽华 男,研究员,总工。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后。
1998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留学一年。2009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工作一年。
目前主要从事地震成因、地震前兆研究和地震地应力-应变观测管理和研究。
主要科学贡献:
提出并论证了地壳中存在由于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的虚空区;
提出构造塌陷是构造地震的真正成因;
论证了唐山地震前震中区地应力有一系列前兆异常的突跳变化;
发现了实际造成唐山地震的大断层;
提出超限率分析方法,论证了汶川地震前观测到地应变前兆异常变化,与唐山地震的前兆应力变化有相似之处;
建立了严格、完善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分析方法,并将这种观测结果应用于地震前兆、地震应力触发、地球自由振荡等诸多领域,使这种观测成为了我国主要的地震前兆观测之一。
主要代表论著:
邱泽华等,构造塌陷地震,地质出版社,1994;
Qiu, Z. H., Zhang, B. H., Huang, X. N. & Ge, L. M. On the Cause of Ground Stress Tensile Pulses Observed Before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Bull. Seism. Soc. Am. 88, 989−994 (1998) ;
邱泽华,石耀霖,2003,地震造成远距离应力阶变的观测实例. 中国科学, 33(增刊),60-64. /Qiu, Z., and Shi, Y., 2003, Observations of remote coseismic stress step-chang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46, Supplement, 75-81;
邱泽华,2004,用力矩模型解释摩擦实验加载过程中的非线性变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2);
邱泽华,谢富仁,苏恺之,欧阳祖熙,2004,发展钻孔应变观测的战略构想,国际地震动态,1,7-14;
邱泽华,2004,钻孔应变观测地面载荷干扰源最小“安静”距离的理论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23),4063-4067;
邱泽华,石耀霖,2004,地震应变变化的线弹性理论量级-最大传递距离关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4(2),99-105;
邱泽华,石耀霖,2004,观测应变阶在地震应力触发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26(5),481-488;/ Qiu, Z., Shi, Y. (2004), Application of Observed Strain Steps to the Study of Remote Earthquake Stress Triggering,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7(5), 534-541;
邱泽华,石耀霖,2004,国际钻孔应变观测的发展现状,地震学报,26(增刊),162-168;/ Qiu, Z., Shi, Y. (2004), Developments of borehole strain observation outside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7(Supplement),172-178;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2005,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5(1): 118-122;
邱泽华,石耀霖,欧阳祖熙,2005,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绝对标定,地震,25(3):27-34;
Qiu Z,Jin M,Liu G.The Newly Discovered Major Fault of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Episodes,2005,28(3):201-204;
邱泽华,2006,地面应变场变化图像的观测,国际地震动态, 6,7-11;
邱泽华和张宝红,关于地壳中存在大规模虚空区的问题,地质科学,2007,42(1),58-69
邱泽华等,2007,钻孔差应变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环型自由振荡,地球物理学报, 50(3):798-805;
邱泽华等,2009,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9(4):1-4,9;
邱泽华等,2010,汶川地震前姑咱台观测的异常应变变化,中国科学,40(8):1031-1039
联系方法:
Email:qzhbh@163.com
通信:100085
北京西三旗安宁庄路1号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陈连旺,男, 1960年生,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力学专业,2003年获得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
代表文章:
1. 陈连旺,张培震、陆远忠,等,2008,川滇地区强震序列库仑破裂应力加卸载效应的数值模拟,地球物理学报,Vol.51,No.5
2. 陈连旺,李红、陆远忠,等,2009,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汶川地震同震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专辑,北京:地震出版社
3. 陈连旺,杨树新,谢富仁,等, 2005,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中国地震,Vol.21,No.3
4. 陈连旺,陆远忠,郭若眉,等, 2007,边界作用力变化引起的华北地区应力场分区加卸载效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Vol.27,No.6
5. 李红,陈连旺,李玉江,2008,广州地区活动断裂的数值模拟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Vol.28,No.2
6. 李玉江,陈连旺,叶际阳,2009,数值模拟方法在应力场演化及地震科学中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Vol.24,No.2
7. 李玉江,陈连旺,李红,2009,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应变场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Vol.29,No.2
8. 李玉江,陈连旺,李红,等,2009, 云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关系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Vol.29,No.4
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1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 话:010 - 62846753
Email : chenlianwang@***
朱守彪,男,研究员,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及地震预测研究,目前在研项目主要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973项目各1项。现指导研究生3名。2008年获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排名第一)。最近主要是利用数值方法研究地质现象,并试图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等)的发生进行预测研究。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如下:
[1] 朱守彪,蔡永恩. 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D辑), 2009, 39(9): 1169~1312.
[2] 朱守彪, 张培震.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2):418~427.
[3] 朱守彪,邢会林,谢富仁,石耀霖. 地震发生过程的有限单元法模拟——以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为例.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2):460~468.
[4] 朱守彪,石耀霖. 应力释放模型的改进及其在台湾地区的应用,中国地震 2007,23(3):251~258
[5] 朱守彪,石耀霖. 由GPS站点速度误差引起的应变率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27(6):51~57
[6] 朱守彪, 石耀霖.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由GPS观测计算地应变率的误差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2007,50(3):806 ~811.
[7] 朱守彪, 石耀霖. 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场成因的研究. 中国科学(D辑), 2006, 36(12): 1077~1083.
[8] Shoubiao Zhu, Yongen Cai, Yaolin Shi. The contemporary tectonic strain rate field of continental China predicted from GPS measrurements and its geodynamics implication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2006, 163: 1477~1493.
[9] 朱守彪,蔡永恩. 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反演地壳、地幔黏度. 地球物理学报, 2006,49(3):771~777.
[10] 朱守彪,蔡永恩,刘杰,石耀霖. 利用三维细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地震活动性.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206~211.
联系方式
Tel:010-62846719;e-mail:zhushoubiao@***, zhusb@pku.edu.cn
杨多兴 男,博士,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计算流体动力学
研究兴趣:多孔介质激波传波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
毕业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DUOXING YANG PhD Associate Research Professor
Research field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search interests: Experiment of Shock Wave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and Relevant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sent Address: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for the Earth, Kyoto,619-0292 JAPAN
Publication Lists
Yang Duoxing, Zeng Rongshu, Zhang Deli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stability of the short-term storage of CO
杨多兴,张德良,曾荣树等. 基于时空守恒元与解元(CE/SE)方法的孔隙介质多相流动计算.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89-196. (SCI)
Duoxing Yang, Kahin Yau, et al. Comparison of AERMOD and EIAA with respect to the Alaska tracer data. Int. J.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10, 41(
Yang Duoxing, Li Guomin, Zhang Deliang. A CE/SE scheme for flows in porous media and its applications.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09, 9(2):266-276. (SCI)
Duoxing Yang, Yipeng Yang, V.A.F. Cost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on-Darcian Flow through a Porous Medium. Particuology.Doi:10.1016/j.partic.2009.02.001. (SCI)
Yang Duoxing, Chen Gangcai, Zhang Renjian. Estimated public health exposure to H2S emissions from a sour gas well blowout in Kaixian County, China.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06, 6(4): 430-443. (SC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
Yang, D.X., Zhang, D.L., 2010. Simulating multiphase flows in porous media with high order CE/SE method. In: Book of Abstracts of the 5th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Marangoni Association (IMA5): Interfacial Fluid Dynamics and Process, Florence, Italy, 7–10 June, pp. 148–149.
Duoxing Yang, Rongshu Zeng. Multiphase Flows Simulation of CO2 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s Based on Hydrodynamic Mechanism. EFS-FWF-LFUI Conference on CO2 Geological Storage: Latest Progress. 22-27 November,2009,Obergurgl, Austria.
Scientific project report international
ZEC WP Reports: CO2 storage potential in selected regio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regional
estimates and site specific studies Final report of the Near Zero Emissions Coal (NZEC) Project, Work Package 4. Reference number ED02413. AEA/ED02828/Issue. AEA 329 Harwell Didcot Oxfordshire OX11 0QJ.
吕悦军,男,1966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地壳应力研究所综合减灾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震害防御技术》副主编、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
主要开展工程地震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涉及科研内容包括:重大工程中的地震学问题、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场地土特征及对地震动影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等,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践。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人、在读研究生2人。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
1、作为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委、专题负责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第五专题负责人,主持子专题“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3、主持财政部公益性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海域强震构造判断及海域工程抗震设防技术综合研究”。
4、参与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于第四纪地质与剪切波速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研究”。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还参与大量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实践,作为项目负责人近三年来承接完成石油、铁路、公路、水电、城市建设等行业的各类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100余项。
近年来发表了二十多篇科研论文,撰写研究计划和工程报告100多部。荣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代表性论著有:
1.吕悦军、彭艳菊、施春花等,2008,渤海海底表层软弱土特征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8(3)
2.LU Yue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eismic Design Level of Offshore Platform in China,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October 12-17, Beijing, China,2008
3.吕悦军、彭艳菊、兰景岩、孟小红,2008,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关键问题,震灾防御技术,3(2)
4.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2008,我国海洋平台抗震标准若干问题探讨,地球物理学进展,23(2)
5.吕悦军、彭艳菊、唐荣余,2006,关于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水准的考虑,震灾防御技术,1(1)
6.Lu Yuejun, Tang Rongyu and Peng Yanju, 2005,Soft Soil Site Characterization on the Coast of Yantai and Its Effect o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19(2)
7.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等,渤南油田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3
8.吕悦军、唐荣余等,2003,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18(4)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2842644
Email: LUYJ1@263.net
陈虹,女,研究员,1963年4月出生,现任地壳所副所长。198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调入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工作,任副司长。2010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安康计划校园安全应急教育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救援》杂志编委、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队分级测评专家组成员。
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管理理论与实践、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和搜救技术、国际灾害应急救援领域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的管理与研究工作。2004年7月参加了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蒙古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评估工作。2005年参加了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印尼地震海啸救援行动。多次带队前往国内地震灾害现场开展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并多次前往国内外地震现场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有丰富的地震应急管理经验。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出版著(译)作2本。参与或负责的科研项目中有九项获得所科技进步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998年被授予中国地震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称号;1999年被授予中国国家机关“巾帼建功”活动标兵称号;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女职工。2001年被评为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活动标兵。2002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领导干部。
发表和出版的相关文章和论著有:
1) 陈虹、王志秋、周敏、孙文欣,伊朗巴姆地震中的国际救援情况,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NO.5。
2) 陈虹、田义祥、赵明,联合国召开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总结大会,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NO.7。
3)陈虹、李成日,印尼8.7级地震海啸灾害及应急救援,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NO.4。
4)陈虹,中国国际救援队赴印度尼西亚救援简述,防震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VOL.7,NO.1,34-35。
5)黄建发、陆鸣、陈虹等编译,《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地震出版社,2007年。
谢富仁 男,1956年生,研究员。现任地壳应力研究所所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震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所从事活断层调查和岩石圈动力学编图。1986年调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构造地质、活断层、构造应力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活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地壳动力环境与地震构造、地震区划与地质灾害。
承担课题任务:
负责和参加了“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调查与研究”、“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编图”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任务。主持完成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国家发改委课题“活动断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危害性评定”、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重点课题“青藏高原东南侧构造应力环境及其与地震关系研究”和“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等。目前仍在主持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课题“深部煤岩体应力场与采动叠加效应”、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课题“断裂带深部流体行为及其在地震孕震过程中的作用”、中国地震局“十五”重点课题“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副主编)、科技部支撑项目专题“大地震复发周期与年平均发生率的评价技术”。
主要业绩:
在活动构造与构造应力场、断裂相互作用、地壳动力学环境与地震过程研究以及地震构造危险性评价等方面做出较好成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才”第一层次人选,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享受政府特贴。
发表的代表性论著和文章:
1. 谢富仁,刘光勋,1989,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国地震,5(3):26~36。
2. 谢富仁,祝景忠,梁海庆等,1993,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地震学报,15(4): 407~417。
3.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2004,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地球物理学报,47(4):654~662。
4.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2003,全球应力场与构造分析,地学前缘,10(特刊):22~30。
5. 谢富仁,刘光勋,梁海庆,1994,滇西北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地震地质,16(4):329~338。
6. 谢富仁,李宏,1995,利用断层滑动资料确定鲜水河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和大小,
地震学报,17(2)。
7. 谢富仁,祝景忠,舒赛兵,1995,鲜水河断裂带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期研究,地震地质,17(1):35~43。
8. 谢富仁,张世民,窦素芹等,1999,青藏高原北、东边缘第四纪构造应力环境演化特征,
地震学报,21(5): 501~512。
9. 谢富仁,舒塞兵,窦素芹等,2000,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地震地质, 22(2):139~146
10.谢富仁,苏刚,崔效锋等, 2001,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地震学报,23(1):17~23。
11. 谢富仁,张红艳,崔效锋,荆振杰,李瑞沙, 2007,延怀盆地活动断层运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地震地质,29(4):693~705。
12.Furen XIE, Xiaofeng CUI, Jingfa Zhang, Suqin Dou and Jiantao Zhao, 2003.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ization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China. Sugawara, Obara and Sato, Rock Stress. Swets and Zeitlinger, Lisse, ISBN 90 5809 639 4 :361~368.
13.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杜义,舒塞兵,2006,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中国地震,22(3):259~268。
14. 杜义,谢富仁,张效亮,荆振杰, 2009,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滑动机制研究.地球物理学报,52(2):464~473。
15. 张永庆,谢富仁,Susanna J.Gross, 2009,利用1996年丽江地震序列反演震区应力状态.地球物理学报,52(4):1025~1032。
16. 谢富仁, 荆振杰, 杜义,崔效锋, 黄学猛,2009,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协庄矿区构造应力场.煤炭学报,34(2):193~197。
17. 杜晨晓, 谢富仁, 张扬, 史保平,2009,1976年M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待刊)。
18.张效亮,谢富仁,2009,利用GPS数据估算川滇南部地震(Ms≥6.5)平均复发间隔,地震学报
19.谢富仁,陈群策,崔效锋等,2003,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20. 谢富仁,主编,2009,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21.Xie Fure, 1994,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recent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ibet (Qinhai-Xizang), EOS, 75.
22.Xie Fure, 1997,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dynamics in the north and east margin of Tibet Plateau. 30th IGC Symposium 5, VSP.
23. Furen Xie, Zhenming Wang, Yi Du and Xiaoliang Zhang.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f the Faulting and Damage Pattern of M8.0 Wenchuan, China, Earthquake.The Professional Geologist (in press)
24. Furen Xie, Zhenming Wang, Jingwei Liu. Seismic Hazard and Risk Assessments for Beijing-Tianjin-Tangshan, China, Area.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in press)
杨树新 男, 1963年12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所科学技术处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圈应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勘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专业委员会委员。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程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要从事原地应力测量技术、地壳动力环境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与工程局域地应力场研究及应用等方面工作。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大陆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支持系统建设、中国大陆及工程场区地应力场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其中1人毕业后继续读博士,2人在读。
获奖情况:
获奖种类 |
获 奖 项 目 名 称 |
等级 |
排名 |
年度 |
部级科技进步奖 |
丰山铜矿地应力规律与难采矿体矿块崩落法研究 |
2 |
8 |
1998 |
部级科技进步奖 |
压磁套芯深井自动化地应力测量系统研制 |
2 |
9 |
1997 |
基层科技进步奖 |
压磁套芯深井自动化地应力测量系统研制 |
1 |
9 |
1996 |
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奖 |
鲍店煤矿地震监测系统建立及地震研究 |
2 |
5 |
2001 |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二等奖 |
中国大陆地壳应力非均匀性研究 |
2 |
5 |
2004 |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二等奖 |
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应变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 |
2 |
4 |
2008 |
杨树新 陈连旺 谢富仁,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岩土力学,2003,24(增刊2),357-360.
2.陈连旺,杨树新, 谢富仁,陆远忠,郭若眉,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中国地震,2005年3期,341-349
3.杨树新,许兆义,李宏,长江三峡工程船闸区开挖前后实测应力特征与分析,岩土力学,2006,27(增刊2),61-65.
4.谢富仁,陈群策,崔效锋,李宏, 杨树新等,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1期,131-136
5.米琦,杨树新. 用优势应力分量逼近方法反演分析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区地应力状态,《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1),2009
6. 杨树新, 李宏, 白明洲, 许兆义等. 高地应力环境下硐室开挖围岩应力释放规律观测与研究.煤炭学报. 2010.
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通讯地址:北京2855信箱科技处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842606
Email: dqskjc@263.net
李德文,男,博士,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研究员。1986-1990年就读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本科;1990-1994年在核工业208大队从事地质调查工作;1994-2000年攻读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专业硕士
1 藏北双湖阿木岗日东西坡晚第四纪冰期序列重建与对比(40771029) 2008.1-2010.12;
2华北平原北部地表水系对隐伏构造活动的响应模式(40971013) 2010.1-2012.1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青藏高原腹地冰川冰水地貌发育的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40730101),2008.1-2011.12
代表文章
1. Li Dewen, Yi Chaolu, Ma Baoqi, et al., 2006, Fabric analysis of till clasts in the upper Urumqi River, TianSha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9-25
2. Cui Zhijiu, Li Dewen, Feng Jinliang, et al.. 2002. The covered karst, weathering crust and karst (double-level) planation surface. Science in China (D). 45(4):366-380
3. Li Dewen, Cui Zhijiu, Zhang Qiang & Ma Baoqi. 2001.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original altitude of a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preliminary revie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Supp. ):33-38
4. Cui Zhijiu, Li Dewen, Liu Genglian, et al., 2001.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ation surfac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the red weathering crust in Hunan, Guangxi, Yunan, Guizhou and Tibet. Science in China (D). 44(Supp.):162-175
5. 李德文,崔之久. 2004.岩溶夷平面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第四纪研究,24(1):58-66
6.李德文,王朋岭,俞锦标. 2004. 浙江新昌丹霞岩壁风化特征的微观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 14(1): 75-80
7. 李德文,崔之久等. 2003.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39(1): 120-128
8.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2002.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探讨. 地理学报. 57(3) :293-300
9.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冯金良,曹峻,2001,岩溶红色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环境意义.中国岩溶. 20(3):183-188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路1号 100085
电 话:010-62842635
E-mail:lidewen@263.net;lidewen@***
田家勇,男,副研究员,固体力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弹性波动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2002年获北京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日本大阪大学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现主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生1名。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17篇文章(SCI收录9篇,EI收录12篇)。2006年获得第五届李善邦青年地震科技优秀论文奖,并入选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
代表文章
1. 田家勇, 满元鹏, 齐辉(2009),岩石三阶弹性模量的高精度测定方法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录用待刊)
2. 田家勇, 胡莲莲(2009),岩石声弹性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录用待刊)
3. J.Tian, Z.Xie (2009), A hybrid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multilayered solid,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 325:161-173.
4. J.Tian, Z.Xie (2008), Dynamic contact stiffness of a vibrating rigid sphere contacting a semi-infinite viscoelastic transversely isotropic solid,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21(6):580-588
5. J.Tian, H.Ogi, T.Tada, and M.Hirao (2008), Free-standing oscillator for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IEEE T Ultrason. Ferr, 55(2): 499-502.
6. J.Tian, W.X.Yang, and X.Y.Su (2006), Transient elastic waves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laminate impacted by axisymmetric load, J. Sound.Vib, 289: 94-108.
7. 田家勇, 王恩福(2006), 基于声弹理论的地应力超声测量方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79: 3719 –3724。
8. J.Tian, H.Ogi, and M.Hirao (2005), Effect of elastic anisotropy on contact stiffness in resonance ultrasound microscopy, Appl.Phys.Lett., 87(20): 2041071–3.
9. H. Ogi, J.Tian, T.Tada, and M.Hirao (2005),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ocal Young’s Modulus of Small-Scale Solids by Isolated Langasite Oscillator: Resonant-Ultrasound Microscopy, Review of Progress in Quantitative NDE, 760: 882-888.
10.H. Ogi, J.Tian, T.Tada, and M.Hirao (2005), Resonant ultrasound microscopy with an isolated langasite oscillator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ocal elastic constant, Jpn. J. Appl. Phys. 44: 4381-4384.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学校名称: 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
单位代码: 83113
地 址: 西安市132号信箱人力资源处研招办
电 话: 029-85616075
邮政编码: 710100
联 系 人: 李老师
E-mail:206yzb@***
招生说明: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六研究所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电子工程技术开发、研制及批量生产的整机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工程、通信、微波、毫米波、自动控制、信号处理、计算机、无线电计量、电子结构、高精度传动结构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应用研究工作。
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现有职工1300余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有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0余人,高级工程师200余人。在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带领下,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和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正在迅速成长,成长为科研生产的骨干力量。研究所具备研究开发大型综合电子工程和多种专业电子应用技术的各种保证设施,有现代化的科研大楼、特种工艺楼和生产加工车间,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现设有二十二个研究室、三个加工工厂和三个股份公司,专业配套齐全,加工设备精良,并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先进的计量手段。
自1967年建所以来,先后承担了多个项目的研制和小批量生产任务,有200余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近100项,尤其是在相控阵天线、低相噪频率合成、信号处理、微波毫米波技术等专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同时,开发有卫星及微波数传通信、交通监理、自动化控制及广播、电视、电教辅助设备等系列产品。
研究所与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技术交流和协作关系,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国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所2011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电路与系统专业计划招生8人;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计划招生2人。
报考条件:报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往届生必须具有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英语水平达到国家四级以上;应届生毕业以后必须能够获得以上证书)。
2、同等学力人员必须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以上毕业证书,并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二年或二年以上,已经达到本科毕业生水平方可报考,且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同等学力人员仅限报考所学专业,不得跨学科报考;
②已进修完六门或六门以上相关本科课程,并有所进修院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进修课程成绩单;
③在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论文(本人必须为第一作者);
④同等学力人员在报考前必须持证书原件到我所人力资源处研招办进行资格审查。
3、身体健康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年龄不超过40周岁。
三、推荐免试生必须是经毕业学校确认资格、在统考报名前通过我所复试并被接收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我所接收“电子工程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信号与信息处理类”、“通信工程类”专业的推荐免试生。
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
网上报名时间一般为:
现场确认时间一般为:
四、报名手续:
1、报考我所的考生请于
进行网上报名。
2、报考我所的考生请于
①进行现场确认时请携带身份证件,凭报名号交费并照相;
②确认报名数据。
3、报考者必须符合报考条件,并如实填写表格,对于弄虚作假者,将取消报名、考试、录取资格。
4、录取: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当年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差额复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5、招生专业统考科目为四门,即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一、专业基础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一”三门统考科目复习大纲由国家教委公布发行。
6、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821电路、信号与系统 |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四版) |
吴大正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任选一门 |
《电路》(四版) |
邱关源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82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
路宏敏 |
科学出版社 | |
《简明微波》 |
梁昌洪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天线原理》 |
魏文元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
823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自动控制理论》 |
邹伯敏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李瑞棠 |
西电科大出版社 |
研究所科研任务饱满,科研经费充足,可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优雅、清新、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为员工提供参加国内外培训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欢迎有志献身国防科研事业的青年朋友们,到我所学习、深造、工作,研究所将为你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
导师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 注 |
080902电路与系统 |
8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21电路、信号与系统或82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或823自动控制理论基础 |
④中的考试科目821(电路75分、信号与系统75分),822、823任选一。 | |
01火控雷达电路与系统综合和分析 |
李喜民 | |||
02微波电路与系统工程 |
张春荣 | |||
03数字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 |
蔡兴雨 杜自成 | |||
04电路与系统EDA技术 |
黄金杰 冯健康 | |||
082601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
2 | |||
01火控雷达系统的综合与分析 |
郭 敏 | |||
02火控雷达目标探测跟踪与仿真技术 |
张 涛 | |||
03火控雷达系统的电子对抗与信息融合 |
郝小宁 | |||
04火控雷达系统布局和结构分析 |
周克洪 |
2011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1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我所接收国内一类重点大学“电子工程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类、信号与信息处理类”、“通信工程类”专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攻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硕士学位研究生。
凡在学校具备推荐免试资格,所学专业符合我所免试接收专业者,可向我所人力资源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
一、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勤奋好学,思维敏捷,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获得本科所在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4、所学专业为“电子工程类”专业。
5、申请人在校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没有不及格或重修科目。
6、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7、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二、提交材料
1、获得学校推荐免试资格的有效证明原件(最迟复试时提交)。
2、国家英语四级证书复印件或相关外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
3、加盖学校教务处公章的本科成绩单1份。
4、专业、班级学习成绩排名证明材料。
5、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各1份。
申请人还可提交体现自己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具有学术水平工作成果的复印件或证明。
所有材料均需使用A4纸,申请人的全部申请材料一律不退还。
三、申请程序
1、申请推荐免试攻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6研究所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者,请于2010年10月10日前将全部申请材料直接寄(或送)到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人力资源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人力资源处对申请人的资格进行初审,并及时通知符合条件者体检、复试的时间及复试内容和要求。
3、我所根据复试成绩择优确定申请人的录取资格。
4、取得我所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录取资格的申请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提交报名信息和现场信息确认、交费、照相等报名手续,请收到接收函的申请人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主页查阅并了解具体报名办法,未办理报名手续的申请人不能被录取,责任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四、录取
我所将于2011年4月对取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录取资格且已成功进行报名的申请人,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签订培养协议。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通过,体检合格者,将于6月中旬发放录取通知书。
五、其它
1、本科阶段有文章公开发表、有科研成果或在全国重大竞赛中获奖者,优先考虑。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我所将取消其录取资格。
①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与事实不符,存在舞弊现象。
②申请人在本科第四学年学习期间有不及格科目。
③本科期间,受到纪律处分或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未通过。
④毕业论文未取得良好以上成绩。
⑤在毕业时未获得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证书。
⑥不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或因身体缺陷、疾病而不能继续学习。
学校名称: 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
单位代码: 83113
地 址: 西安市132号信箱人力资源处研招办
电 话: 029-85616075
邮政编码: 710100
联 系 人: 李老师
E-mail:206yzb@bq206.com.cn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公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网上报名公告
一、考生应认真阅读全部公告信息,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不能复试的后果概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凡拟在北京市报名、考试的考生,在网上报名前,请务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认真阅读《2011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查阅招生专业目录、了解报考信息以及北京市关于网上报名的全部公告信息(公告1-5)。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也可进入北外网站查询(登录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处→研究生招生栏目),网址:http//www.bfsu.edu.cn了解报考信息。
三、网上报名地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
四、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考点和现场确认的地点必须一致,即在何地确认就在何地考试。
(一)网上报名日期:
1、报名时间:
2、应届本科生考生按有关公告要求,进行网上报名,提交报考信息。
3、在预报名中成功提交报考信息的考生,牢记自己注册的用户名和设置的“密码”,以及网上报名系统给定的“报名号”。
4、预报名期间,同时开通“网上支付”(网上交费)功能,考生可以网上支付报考费。预报名期间已支付报考费的考生,应于
5、预报名成功后,考生在网上报名系统填报的信息有效,且在网上报名正式开通时段(
6、如考生发现错选了“报考单位”、“报考点”、或“考试方式”,在交费之前,其他已提交的网报信息,考生仍可通过输入报名号和密码登录网报系统,进行修改。但“报考点”和“报考单位”一经确认提交,将不允许修改,考生需注册新用户,重新进行网上报名,提交信息,获取新的报名号,并进行网上支付,已支付的报考费不退。请考生慎重选择。请不要多次注册,重复填报。
(二)现场确认及照相:
时间2010年11月10—14日。
1、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报考点(1130)的考生,并务必于今年11月10日至14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办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出示身份证、军官证、应届生并出示学生证,往届毕业生须出示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原件)、照相(北京地区考生)。 同等学力考生须出具发表专业论文的核心期刊原件。
2、选择京外考点的考生请于当地考点进行现场确认。
3、所有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也应选择推荐学校设置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和照相。
(三)、报名费缴纳
1、选择北京外国语大学报考点(1130)的考生,提交网报信息后,必须以“网上支付” (北京地区考生,参见北京市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告)方式缴纳报考费(138元),得到缴费成功信息后,方可持报名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办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照相。否则报名无效。
2、外地考生应按当地省、市招办要求在当地报名点确认网报信息、缴纳报名费、照相。
三、其它事宜
个人通信地址、邮编和手机是重要信息,务必填写完整、详细、长期有效的地址,以免寄发录取通知书等材料发生延误或错寄,否则后果由考生自负。如是学习或工作单位地址,请在“××省××市××路××号”之后填写正确、完整、有效的单位名称,院系、班级、收件人姓名,或工作部门、收件人姓名;如是家庭地址,请在“××省××市××路”之后填写“××小区××楼××门牌号”、收件人姓名。如需家人或朋友、同事代转,请务必在收件人地址后注明“×××”转“考生本人姓名”。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简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是首批进入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延安抗大三分校,距今已有69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开设语种最多的外国语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创业与奋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北外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一流外语人才及以外语为优势的复合型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国际知名外国语大学。
北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共招收培养研究生65名。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2010年7月,北外已授予博士学位293人,硕士学位3696人。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207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4人,硕士研究生1741人)。北外培
北外目前共教授49种外国语言,教学和科研涵盖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群的文学、语言、文化、历史、经济、政治、新闻传播、外交、法律等,研究领域极为宽广。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外现具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法学、外交学),6个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翻译硕士<含英、俄、法、德四个语种的口、笔译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外一贯坚持“以一流的师资,办一流的大学”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一大批学贯中西、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拥有一批在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外思想与文化、海外汉学、国际问题、国际法、国际新闻传播等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享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教授、学者,师资力量相当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6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1人(含博士生导师8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33人,讲师281人;聘请外国籍专家和教师70余位。北外现设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5个系;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非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院、专用英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学院、外国文学所、外国语言所、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等18个院、所、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有50多个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配备各种录像、摄像、演播、卫星接收等现代化电教设备。我校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外文报刊400多种,中文报刊800多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条件。
到目前为止,北外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166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研究生赴国外知名大学学习研究,并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在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际和跨国组织从事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以及其它与本学科相关的工作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我校硕士生的基本学制为2-3年,全脱产学习。其中高级翻译学院、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学习年限为2年;阿拉伯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法学五个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其它院系、专业为2.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习年限为2年。除高翻同传和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外,其他专业学费1万元/年。
三、报考条件
(一)熟悉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德、智、体全面发展,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国民教育序列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前须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已获国家承认学历的非应届毕业考生;
(1)已获国家承认学历和学位的往届本科毕业生;
(2)同等学力人员(属于下列身份类别,并满足要求:在国家一级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过两篇以上学术论文,或于
A 获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证书后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
B 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未获得学士学位证书的考生。
(2)自考本科、函授本科毕业的成人教育考生:在报名前必须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考生,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以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形式报考。
(三)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
(四)参加2011年推荐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在9月下旬向北外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报送所在院系及大学教务处签字盖章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申请人必须拿到所在高校的向校外推荐名额的公函原件)、成绩单、外语证书、个人简历、获奖情况等材料,
四、报名日期及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1、网上报名:报考我校2011年硕士研究生一律在教育部统一的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
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时间为2010年9月中下旬。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众网:http://yz.chsi.com.cn/;教育网:http://yz.chsi.cn/)浏览教育部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考各类考试方式的考生,网上报名时,须按照网上报名公告的要求正确选择报考点。考生在提交信息和进行网上支付报考费前,务必认真核准所选择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等信息,因错选上述三项信息而误缴的报考费,将不予退还;误报信息的考生若要正确报名,须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
我校确定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参加并通过我校组织的复试,取得接收函)和我校推荐到外校的推免生(参加外校组织的复试,并取得接收函),均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2010年10月10-31日)网上报名,并于11月10-14日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
2、现场确认:
3、考试日期:
五、复试与录取
1、资格审查:我校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次计划”的考生,请于
2、复试、录取:以教育部当年划定的分数线为基础,主要参考考生两门专业考试成绩确定复试资格,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保证质量”的原则、综合考生的初试专业成绩及复试成绩(面试、专业笔试、二外听力)进行录取,录取名单须经学校审批、市招办审核、教育部批准。
六、就业:
根据国家毕业研究生就业方针、政策和原则实行就业。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时回定向或委托单位。 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学校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七、其它:
1、2011年硕士研究生统考专业科目一、二原则上按二级学科命题,详见《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研究方向知识在复试时测试。
2、各专业、研究方向接收推荐免试生数不超过计划招生数的30%。
3、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所有以北外名义举办的考研辅导班均为非法。
4、定向或委培考生复试时须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我校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招生单位代码:10030 招生单位名称:北京外国语大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二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 100089 电话:010-88816246 传真:010-88816244
说明:(1)由于教育部2011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尚未下达,此目录为我校2011年硕士生拟招生专业目录,分专业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文件下发后公布为准;
(2)2011年我校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考试科目将进行调整,即在全国统考初试中,此两专业 “专业科目2”均按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命题,该学科下各研究方向初试考试科目完全相同(考生可自己选择的“二外”除外),专业科目2名称分别为: “英语语言文学能力测试(写作)”、“德语专业综合试卷(考查阅读、分析和书面表达能力)”;各研究方向知识在复试时考查。
(3)招生专业目录如有变化以研招办解释为准。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 |
研究方向(院、系、所、中心) |
指导教师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01)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01英语学院) |
吴一安 教 授 蓝 纯 教 授 杨雪燕 教 授 郭世英 副教授 陈 辉 副教授 王小英 副教授 |
20 |
初试 101政治 ① 二外(242俄语、243法语、244德语、245日语、246西班牙语,选一) ② 611英语基础测试(技能) ③ 811英语能力测试(写作) 复试: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含自费 |
(02)英美文学(001英语学院) |
张中载 教 授 马海良 教 授 陶家俊 教 授 潘志明 教 授 张 峰 副教授 赵 冬 副教授 申昌英 副教授 邱 瑾 副教授 |
20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英美文学 |
含自费 | |
(03)美国研究(001英语学院) |
梅仁毅 教 授 孙有中 教 授 傅美榕 教 授 李期铿 教 授 王镇平 副教授 李莉文 副教授 |
20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美国社会与文化 |
含自费 | |
(04)英国研究(001英语学院) |
钟美荪 教 授 程静英 副教授 |
12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英国社会与文化 |
含自费 | |
(05)澳大利亚研究(001英语学院) |
胡文仲 教 授 |
8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澳大利亚概况 |
含自费3名 | |
(06)爱尔兰研究(001英语学院) |
王展鹏 教 授 |
8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爱尔兰概况 |
含自费3名 | |
(07)国际新闻(001英语学院) |
孙有中 教 授 谢庆立 教 授 章晓英 副教授 谢 韬 副教授 David Liu 教 授 |
20 |
初试考试科目同上 复试: 英语新闻业务(含英语新闻写作、中英新闻编译)与新闻传播综合知识(含中外新闻史、新闻理论、传播学基础,用中文答) |
含自费 | |
(08)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018外国文学所) |
胡文仲 教 授 赵国新 教 授 王 炎 副教授 |
5 |
① 101政治 ② 二外(242俄、243法、244德、243日、246西语 选一) ③ 611英语基础测试(技能) ④ 812英美文学(文学所) |
含自费 | |
050221翻译学(学制2.5年) |
(09)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001英语学院) |
马会娟 教 授 吴 青 副教授 |
10 |
① 101政治 ② 二外(242俄、243法、244德、245日、246西语 选一) ③ 611英语基础测试(技能) ④ 813英、汉互译(笔译) |
含自费4名 |
0552翻译硕士(学制2年) |
(10)英语笔译055201(001英语学院) |
马会娟 教 授 吴 青 副教授 吴文安 副教授 沈 毅 副教授 |
40 |
① 101政治 ② 翻译硕士(212俄语或213日语或214法语或215德语) ③ 357英语翻译基础 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自费40名;学费2万/年 |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11)现代俄语(002俄语学院) |
史铁强 教 授 武瑗华 教 授 王凤英 教 授 张金兰 教 授 周清波 副教授 阎洪波 副教授 郭淑芬 副教授 李 葵 副教授 |
5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21基础俄语 ④ 821俄语综合知识 |
|
(12)俄罗斯文学(002俄语学院) |
王立业 教 授 黄 玫 教 授 何 芳 副教授 苗 澍 副教授 |
2 |
| ||
(13)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002俄语学院) |
张朝意 教 授 周清波 副教授 李 多 副教授 李 葵 副教授 苗 澍 副教授 |
6 |
含自费2名 | ||
(14)俄罗斯社会与文化(002俄语学院) |
戴桂菊 教 授 何 芳 副教授 |
2 |
| ||
(15)区域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002俄语学院) |
史铁强 教 授 戴桂菊 教 授 李永辉 教 授 |
2 | |||
0552翻译硕士(学制2年) |
(16)055203俄语笔译(002俄语学院) |
黄 玫 教 授 周清波 副教授 潘月琴 副教授 苗 澍 副教授 李 葵 副教授 |
10 |
① 101政治 ② 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 358俄语翻译基础 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自费10名;学费2万/年 |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17)法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003法语系) |
傅 荣 教 授 王 助 教 授 |
14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31基础法语 ④ 831法语综合知识(包括:语言学基础知识、18-20世纪法国文学、法国第五共和政治及法国与欧盟时政、汉法互译) |
含自费2名 |
(18)法国文学(003法语系) |
车 琳 副教授 傅绍梅 副教授 陈 玮 副教授 | ||||
(19)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003法语系) |
马晓宏 教 授 陈 玮 副教授 汪秀华 副教授 邵 炜 副教授 | ||||
(20)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003法语系) |
唐杏英 教 授 傅 荣 教 授 王 助 教 授 陈丽瑜 副教授 戴冬梅 副教授 李书红 副教授 李洪峰 副教授 | ||||
0552翻译硕士(学制2年) |
(21)055207法语笔译(003法语系) |
傅 荣 教 授 马晓宏 教 授 陈 玮 副教授 汪秀华 副教授 邵 炜 副教授 李洪峰 副教授 |
10 |
① 101政治 ② 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 360法语翻译基础 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自费10名;学费2万/年 |
050204德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22)德语语言学(004德语系) |
钱敏汝 教 授 缪雨露 副教授 |
4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41基础德语 ④ 841德语专业综合试卷(考查阅读、分析和书面表达能力) |
|
(23)德语教学法(004德语系) |
徐丽华 副教授 |
3 |
| ||
(24)德语文学(004德语系、018外国文学所) |
韩瑞祥 教 授 王炳钧 教 授 任卫东 教 授 |
10 |
本方向2-4人为外国文学所研究生,重点研究德语文论与文化学。 | ||
(25)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004德语系) |
张崇智 教 授 王建斌 教 授 |
4 |
含自费1名 | ||
(26)德国外交与经济(004德语系) |
殷桐生 教 授 刘立群 教 授 苑建华 教 授 姚晓舟 教 授 |
10 |
含自费2名 | ||
(27)德语跨文化经济交流(004德语系) |
钱敏汝 教 授 贾文键 教 授 苑建华 教 授 |
4 |
| ||
0552翻译硕士(学制2年) |
(28)055209德语口译(004德语系) |
张崇智 教 授 王建斌 教 授 |
10 |
① 101政治 ② 211翻译硕士英语 ③ 361德语翻译基础 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自费10名;学费2万/年 |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29)日本语言(005日语系) |
于日平 教 授 |
6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51日语基础试卷 ④ 851日本语言文学专业试卷 试卷中部分为选答题,考生应选做自己所报考专业方向的试题 |
含自费4名 |
(30)日本文学(005日语系) |
赵小柏 教 授 熊文莉 副教授 徐 琼 副教授 何卫红 副教授 应 杰 副教授 杨炳菁 副教授 |
7 | |||
(31)日本社会文化(005日语系) |
邵建国 教 授 曹 星 副教授 许英淑 副教授 徐 滔 副教授 |
7 | |||
(32)日本语言(006日研中心) |
徐一平 教 授 施建军 教 授 谯 燕 副教授 日方专家 |
每 方向5-9名,共34名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61基础日语 ④ 861专业日语 |
含自费14名;
| |
(33)日本语教育(006日研中心) |
曹大峰 教 授 朱桂荣 副教授 | ||||
(34)日本文学(006日研中心) |
张龙妹 教 授 日方专家 | ||||
(35)日本文化(006日研中心) |
郭连友 教 授 张彦丽 副教授 日方专家 | ||||
(36)日本社会经济(006日研中心) |
周维宏 教 授 吴咏梅 副教授 丁红卫 副教授 日方专家 | ||||
050207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37)拉丁美洲文学(007西葡语系) |
郑书九 教 授 |
1-2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71西班牙语基础 ④ 871西班牙语专业 |
|
(38)西班牙语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007西葡语系) |
刘 建 教 授 徐 蕾 副教授 |
2-3 | |||
(39)西班牙语国家政治经济研究(007西葡语系) |
李 婕 副教授 刘元祺 副教授 |
2-3 | |||
050208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制3年) |
(40)阿拉伯语语言与翻译(008阿语系) |
蒋传瑛 教 授 张 宏 教 授 薛庆国 教 授 叶良英 副教授 |
8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81基础阿拉伯语 ④ 881阿拉伯语应用实践能力 |
含自费2名 |
(41)阿拉伯文学(008阿语系) |
薛庆国 教 授 王 岚 副教授 吴晓琴 副教授 |
6 |
含自费1名 | ||
(42)阿拉伯社会文化(008阿语系) |
张 宏 教 授 齐明敏 教 授 王保华 副教授 |
6 |
含自费1名 | ||
050209欧洲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43)罗马尼亚语语言文学(009欧语学院) |
葛志强 教 授 陈 瑛 副教授 田建军 副教授 |
4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1罗马尼亚语基础 ④ 891罗马尼亚语专业 |
含自费1名 |
(44)匈牙利语语言文学(009欧语学院) |
许衍艺 副教授 杨凤山 副教授 |
3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0匈牙利语基础 ④ 890匈牙利语专业 |
| |
(45)意大利语语言文学(009欧语学院) |
王 军 教 授 曹金刚 副教授 文 铮 副教授 魏 怡 副教授 |
4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2意大利语基础 ④ 892意大利语专业 |
含自费1名 | |
(46)葡萄牙语翻译理论与实践(007西葡语系) |
周汉军 副教授 赵鸿玲 副教授 |
1-2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3葡萄牙语基础 ④ 893葡萄牙语专业 |
| |
050210亚非语言文学(学制2.5年) |
(47)翻译理论与实践(泰语)(010亚非学院) |
邱苏伦 教 授 白 淳 副教授 |
4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4泰国语基础 ④ 894泰国语专业 |
含自费1名 |
(48)亚非语言文学(豪萨语)(010亚非学院) |
孙晓萌 副教授 |
2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5豪萨语基础 ④ 895豪萨语专业 |
| |
(49)亚非语言文学(土耳其语)(010亚非学院) |
刘 钊 副教授 李智育 副教授 |
2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6土耳其语基础 ④ 896土耳其语专业 |
含自费1名 | |
(50)翻译理论与实践(老挝语)(010亚非学院) |
陆蕴联 教 授 李 锷 副教授 |
2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97老挝语基础 ④ 897老挝语专业 |
| |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制2年) |
(51)应用语言学(包括英语、汉语及其他语种作为外语的教育)(013外研中心) |
文秋芳 教 授 王克非 教 授 周 燕 教 授 戴曼纯 教 授 韩宝成 教 授 梁茂成 教 授 杨鲁新 副教授 熊文新 副教授 许家金 副教授 |
20 |
① 101政治 ② 二外(242俄语或243法语或244德语或245日语或246西班牙语 选一) ③ 612英语基础(普通语言学方向、应用语言学方向) ④ 814普通语言学及应用语 |
学费每年1.25万元 含自费12名 |
(52)普通语言学(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外国语言本体研究、双语对比及翻译研究) (013外研中心) | |||||
(53)计算语言学(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13英语基础(计算语言学) ④ 815自然语言处理基础 | ||||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制2年) |
(54)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王立弟 教 授 李长栓 副教授 |
80 |
① 101政治 ② 二外(242俄语或243法语或244德语或245日语或246西班牙语,任选一种) ③ 611基础英语 ④ 816英汉互译(同传) |
1、学费每年2.5万元。
|
(55)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史铁强 教 授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21俄语基础 ④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56)翻译理论与实践(法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马晓红 副教授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31基础法语 ④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57)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王建斌 教 授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⑤ 641德语基础 ⑥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58)翻译理论与实践(西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41西班牙语语基础 ④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
(59)翻译理论与实践(韩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41韩语基础 ④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
(60)翻译理论与实践(泰英汉同声传译)(011高翻学院) |
|
① 101政治 ② 241二外英语 ③ 641泰语基础 ④ 817英汉互译(复语) |
| ||
0552翻译硕士(学制2年) |
(61)055202英语口译(011高翻学院) |
王立弟 教 授 李长栓 副教授 |
30 |
① 101政治 ② 翻译硕士(212俄语或213日语或214法语或215德语) ③ 357英语语翻译基础 ④ 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
自费30名;学费每年3万元 |
5701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制2年) |
(6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12中文学院) |
张晓慧 副教授 丁安琪 副教授 齐白桦 副教授 黎 敏 副教授 何一薇 副教授 刘继红 副教授 吴思娜 副教授 |
60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 选一 ③ 354汉语基础 ④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
自费60名;学费1.8万/年 |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制3年) |
(6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012中文学院) |
张晓慧 副教授 丁安琪 副教授 李 明 副教授 |
12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202俄语、203日语任选一 ③ 711 语言文化综合卷(古、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 ④ 911现代汉语 |
含自费4名 |
(64)汉语研究(012中文学院) |
丁启阵 副教授 陈小明 副教授 高育花 副教授 王继红 副教授 |
8 |
含自费2名 | ||
(65)汉外语言对比(012中文学院) |
金满生 副教授 朱传路 副教授 张 丹 副教授 |
3 |
日、英、法各招1名,含自费1名 | ||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学制3年) |
(66)中国古代诗歌与传统文化(012中文学院) |
石云涛 教 授 |
3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202俄、243法、244德 选一 ③ 712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含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汉语) ④ 912中国古代文学 |
|
(67)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文化(012中文学院) |
魏崇新 教 授 罗小东 教 授 |
4 | |||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制3年) |
(68)中外文化比较(012中文学院) |
吴志良 教 授 石云涛 教 授 |
2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202俄、203日、243法、244德 选一 ③ 713中外文学 ④ 913比较文学理论 |
含自费1名 |
(69)中外文学比较(012中文学院) |
魏崇新 教 授 张洪波 副教授 |
6 | |||
(70)比较文学与汉学(019海外汉学中心) |
张西平 教 授 顾 钧 教 授 柳若梅 副教授 吴志良 教 授 |
9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202俄、203日、243法、244德 选一 ③ 718海外汉学 ④ 914比较文学理论(海外汉学中心) |
含自费4名 | |
(71)世界文学(018外国文学所) |
汪剑钊 教 授 |
2-4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246西 选一 ③ 714 比较文学概识 ④ 915 欧美文学史 |
| |
030208外交学(学制2.5年) |
(72)大国关系与大国外交(014国际关系学院) |
李永辉 教 授 顾 杭 副教授 李永成 副教授 史泽华 副教授 |
12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 任选一 ③ 715国际政治 ④ 916战后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
含自费5名 |
(73)外交学的理论与实践(014国际关系学院) |
李英桃 教 授 刘乃京 副教授 尹春玲 副教授 张效民 副教授 尹继武 副教授 |
8 | |||
(74)国别与地区外交(014国际关系学院) |
丛 鹏 教 授 王明进 副教授 张志洲 副教授 张 颖 副教授 田小惠 副教授 |
8 |
含自费2名 | ||
(75)文化外交(015哲学社会科学学院) |
陶秀傲 教 授 顾小存 教 授 陈文力 副教授 王立志 副教授 张妮妮 教 授 |
6 |
含自费1名 | ||
(76)国际经济(016国际商学院) |
彭 龙 教 授 张继红 教 授 蔡连侨 副教授 何 蓉 副教授 丁晓松 副教授 应惟伟 副教授 武育楠 副教授 牛华勇 副教授 任康钰 副教授 裴艳丽 副教授 |
20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 ③ 716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 ④ 917国际经济学(含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
含自费5名 | |
030109国际法学(学制3年) |
(77)国际知识产权法(017法学院) |
曹文泽 教 授 蒋志培 教 授 丛立先 教 授 王文华 副教授 李晓辉 副教授 姚金菊 副教授 |
15 |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202俄、203日、243法、244德、246西 选一 ③ 717法学基础综合卷(法理学、宪法、民法、民诉、刑法、刑诉、商法) ④ 918法学专业卷(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
(77)、(78)含自费7名 |
(78)国际商事交易法与国际公法(017法学院) |
万 猛 教 授 张利宾 教 授 傅 荣 教 授 丛 鹏 教 授 姚艳霞 副教授 王展鹏 副教授 陈永胜 副教授 刘 轶 副教授 Jerold Friedland John Smith Russell Leu Jurgen Heilbock |
15 |
部分研究方向参考书目
研究方向、第二外语 |
参 考书 目 |
(01)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1、G.Yule (1996) The Study of Language 2nd.ed. CUP 2、V.Cook (1996)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2nd.ed. 3、丁声树等,(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出版 |
(02)英美文学 |
1、M.H.Abrams 编《诺顿英国文学选集》W.W. Norton 2002 2、Nina Baym 编《诺顿美国文学选集》W.W. Norton 2005 3、金莉、张剑编《文学原理教程》外研社2005 4、Raman Selden《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外研社2004 5、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研社2004 |
(03)美国社会文化研究 |
1、Thomas A. Bailey, David M Kennedy & Lizabeth Cohen. The American Pageant-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11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8, 北外研招办 2、梅仁毅主编:《美国研究读本》 外研社 2002 |
(04)英国社会文化研究 |
1、肖慧云主编《当代英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2、余志远主编《英语国家概况》外研社1996 3、朱永涛 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教社2005 |
(05)澳大利亚研究 |
1、《澳大利亚历史》1788-1942 北京出版社 3、夏玉和、李又文编《澳大利亚社会与文化》外研社2008 4. 朱永涛 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 高教社2005 |
(06)爱尔兰研究 |
1.梅仁毅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爱尔兰部分), 北京:外研社2010 2.朱永涛、王立礼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爱尔兰部分),北京:高教社2000 3.陈恕主编:《爱尔兰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外研社2010(特别是准备报考爱尔兰文学子方向的考生需通读此书) 4.王振华、陈志瑞、李靖堃编:《列国志:爱尔兰》,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07)国际新闻 |
1、新华社中英文稿、《中国日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 2、国内公开出版的中国和外国新闻史书籍 3、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08)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 |
1)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2) Fowler, Alastair.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Forms and Kind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3) 4) Abrams, M.H.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Major Authors. 5th ed. 5) Baym, Nina,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orter 5th ed. |
(09)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1、Bassnett, Susan.《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外教社.2004. 2、Gentzler, Edwin.《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修订本)》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外教社 2004 3、马会娟、苗菊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外研社. 2009 |
(11)现代俄语 |
1.《最新俄语语法》张会森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 2.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3. « 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注:2或3任选其中一本,以词法、句法部分为主,作者不限,出版年1990年以后。 |
(12)俄罗斯文学 |
1、俄罗斯文学史。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苏联文艺学学派。彭克巽。北京大学出版社。 |
(13)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 |
1、蔡毅等编,《俄译汉教程(增修本)》上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周允、王承时编,《汉译俄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 3、吴克礼主编,《俄苏翻译理论流派述评》(下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
(14)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
1、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李英男,戴桂菊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冯绍雷、相蓝欣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3、《俄罗斯国情文化》王仰正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
(15)区域学(上海合作组织大学) |
同(13)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
(17)法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l.曹德明,《法语词汇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2.童佩智(等),《法国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
(18)法国文学 |
l、Françoise Ploquin等,钱培鑫、陈伟译,《法国文学大手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2、张放、晶尼,《法国文学选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
(19)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1.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曹德明(总主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法语笔译三级”和“法语笔译二级”的相关教材),外文出版社,2005年。 |
(20)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 |
l.吴国庆,《战后法国政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2.请关注近两年的法国时政、法国与欧盟关系的时事。 |
(22)德语语言学 |
1. Busch, Albert/Stenschke, Oliver 2008: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2. Auflage. Tübingen. 2. Knapp, Karlfried et. Al 2004: Angewandte Linguistik. Tübingen/Basel. 3. Linke, Angelika/Nussbaumer, Markus/Portmann, Paul R. 2004: Studienbuch Linguistik (= Reihe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121). 5., erweiterte Auflage. Tübingen. 4. 何自然/陈新仁2008:《当代语用学》,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钱敏汝2001:《篇章语用学概论》,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 叶蜚声/徐通锵2009:《语言学纲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备注:也可以阅读其它德语和汉语的语言学导论书籍。 |
(23)德语教学法 |
1、Storch, Günther: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 Eine Didaktik, München 1999 2、Henrici Gert/Riemer Claudia (Hrsg.): Einführung in die Didaktik des Unterrichts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mit Videobeispielen, Band 1, Baltmannsweiler, 2001 3、Heyd, Gertraude: Deutsch lehren, Grundwissen für den Unterricht in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Frankfurt am 4、马丁·韦德尔/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 — 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如需以上书籍,请尽早与我们联系并汇来书款和邮资,邮编: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电话:88817172,88818105,我们将及时把书寄出,书款为70元,邮资(挂号):本市11元,共81元 外地14元,共84元 |
(24)德国文学 |
1、王炳钧:《文学与认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
(24)中 |
1. Baumann, Barbara und Oberle, Birgitta: Deutsche Literaturin in Epochen. München 2000. 2. Gutzen, Dieter u. a.: 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 Ein Arbeitsbuch. 6., neugefaßte Aufl. 3. Kabisch, Eva-Maria: Literaturgeschichte – Kurzgefasst. 4. Schutte, Jürgen: Einführung in die Literaturinterpretation, 3. Aufl. 5. Wüst, Karl-Heinz: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98。 6. 《德语文学名著丛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1997。 7. 王炳钧:《文学与认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 1997 |
(25)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北京 4、Amman, M.: Grundlagen der modernen Translationstheorie. Heidelberg, 1989 |
(26)德国外交与经济 |
1、近两年《人民日报》、《世界知识》、《德国研究》和《欧洲》杂志中有关德国外交和经济的消息和评论等。 3.殷桐生(主编):《德国外交通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7月。 1、Ulrich Druwe: Internationale Politik, ars una,1998 |
(27)德语跨文化经济交际 |
1. Maletzke, Gerhard 1996: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Opladen. 2. Heringer, Hans Jürgen 2004: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Tübingen/Basel. 3. Busch, Albert/Stenschke, Oliver 2008: Germanistische Linguistik. 2. Auflage. Gunter Narr. 4. 陈国明2009:《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中国文化常识》(中德对照)钱敏汝/詹霞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6.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 马宏祥/霍思泰(编著)1998,《实用经济德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8. 钱敏汝2006:“论跨文化研究的要旨”,载:方在庆(编著)2006:《爱因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26-134页。 *备注:以上为推荐阅读的书籍。 |
(28)德语口译(翻译硕士) |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北京 |
(29)日本语言 |
注:A、B、C为初试参考书目,不分研究方向:A为651《日语基础试卷》参考书目;B+C为851《日本语言文学专业试卷》参考书目。D、E、F分别为(29)日本语言、(30)日本文学、(31)日本社会文化三个方向的复试参考书目: A)2001年以来的历年《日本语能力一级试验》的试题 B)新日本语学入门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C)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书店,1982年版;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D) 芩远强主编《语言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E)王志松等编《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加藤周一著,叶渭渠、唐月梅译《日本文学序说》(开明出版社,1995年) F)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岩波书店,1982年版); 王屏著《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 |
(30)日本文学 | |
(31)日本社会文化 | |
(37)拉丁美洲文学 |
1、 赵德明等著:《拉丁美洲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 郑书九、常世儒选著:《拉丁美洲文学选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注:此两书目中重点复习20世纪的叙事文学部分。 |
(38)西语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
1、 Georges Mounin: Los problemas teóricos de la traducción, Editorial Grados, S.A. 2、 Manuel Casado Velarde: Lenguaje y cultura: la etnolingüística, Editorial Síntesis |
(39)西班牙语国家政治经济研究 |
1、 徐世澄著:《拉丁美洲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E. 布拉德福德·伯恩斯、朱莉·阿·查利普著,王宁坤译:《简明拉丁美洲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Fernando García de Cortázar, Breve historia de España, Alianza Editorial |
(40)—(42)阿拉伯语专业 |
1、《基础阿拉伯语》(1-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1)、(52)应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 |
1. Stem,H.1983/1999.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OUP/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2. Cook,V.1996/2000.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CU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Richards, J.C.& D.Nunan.2000.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U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Yule,G 1996/2000.The Study of Language. CU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Beaugrande, Robert de, 1991/2001. Linguistic Theory: The Discourse of Fundamental Works 《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53)计算语言学 |
1.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冯志伟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王晓龙、关毅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
(54)—(60) |
1、《中式英语之鉴》Joan Pinkham 、姜桂华著,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欲购此书,可向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社邮购部汇款邮购。电话:88819928/29 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庄绎传著, 200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欲购此书,可向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外研社邮购部汇款邮购。邮编:100089 3、《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叶子南著, 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欲购此书,可向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邮购科汇款邮购。邮编:100084 电话:62786544 4、《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罗进德主编,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欲购此书,可向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4号翻译书店汇款。 |
(6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3、《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4、《教育心理学》主编陈琦、刘儒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版 5、《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程裕祯 著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63)—(65)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著,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4、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
中国古代文学 |
1、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68)—(69) |
1、中外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修订本)朱维之等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修订本)朱维之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比较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70)比较文学与汉学 |
比较文学原理: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乐黛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张隆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海外汉学: 《欧洲早期汉学史》,张西平著,中华书局,2009。 《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张西平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与哲学交流史》,张西平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 |
(71)世界文学 |
1、《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乐黛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修订本),朱维之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72)—(75) |
1、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顾关福编著:《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2003年版; 3、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4、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5、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宋新宁、陈岳编:《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8、 有关当前国际时事和中国外交的报刊和论著。 |
(76)国际经济 |
1.《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国际金融》,任康钰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四版)(中文版),[美] 克鲁格曼, 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77)、(78)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商事交易法与国际公法 |
《国际经济法(第三版)》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知识产权法》,李明德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国际法》,邵沙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宪法》,张千帆主编,肖泽晟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刑法学(第三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商法》,范健、王建文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
二外英语 |
《新编大学英语》NEW COLLEGE ENGLISH (2-4册)浙江大学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编大学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二外俄语 |
大学俄语《东方》,第二、三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二外法语 |
李志清(总主编),《新大学法语》(1-3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994年。(或)孙辉,《简明法语教程》(修订版,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 |
二外德语 |
《德语300小时》殷桐生 叶本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德语速成》肖佩玲、张人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新求精德语强化教程》同济大学留学预备部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二外日语 |
1.《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初、中级 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 合作编写 2《基础日语教程》(1-2册)朱春跃 彭广陆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二外西班牙语 |
1.董燕生、刘建:《现代西班牙语》第一册,第二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岑楚兰、蔡绍龙《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
2011年“少民骨干人才计划” 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北京印刷学院201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及《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民〔2005〕11号)精神,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我校计划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具体招收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计划为准),其中,非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占招生计划总数的50%以上。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生源范围:
主要面向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民族自治地方,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报考条件
(一)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全国统一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族地区发展服务。
2.毕业后保证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回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在毕业后完成与所报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主干课程4—6门的学习;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报考;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状况符合招生单位的体检要求。
(二)推荐免试生可申请进入本招生计划。
四、报名与考试
考生应参加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和统一入学考试和我校组织的复试。具体的报名和初试以及复试的安排可参照《2011年北京印刷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相关内容。
注:报考我校设计艺术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选择北京印刷学院为报名点(报名点代码为1115)报名,在其他报名点报名无效。
五、录取
(一)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
(二)不接受未报考本计划的调剂考生,本计划考生不得调剂到本计划以外录取。
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必须在招生单位拟录取后,由招生单位牵头并先行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再与省级教育厅行政部门和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与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考生与三方签订协议书后,招生单位发放录取通知书。学生毕业后回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六、培养
所有被录取新生第一学年均须到教育部指定的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接受培训,重点补修外语、大学语文等基础知识,兼顾其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宗教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招生单位开始硕士课程学习。
七、毕业生就业
硕士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地区或单位连续服务至少5年(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学校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本计划学习毕业的,必须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至少8年)。
毕业生不按协议就业者,要支付培养成本和违约金。违约金的具体标准、支付方式等按协议书规定执行。
备注:2011年拟招30人(以教育部最终批准人数为准),各专业招生人数为:
专业代码 |
招生专业 |
招生人数 |
备注 |
080202 |
机械电子工程 |
2 |
|
081002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2 |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2 |
|
050404 |
设计艺术学 |
9 |
|
050302 |
传播学 |
9 |
|
120202 |
企业管理 |
2 |
|
055108 |
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
2 |
|
055400 |
出版硕士(专业学位) |
2 |
|
2011年北京印刷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1年北京印刷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收人数
招收150名左右,包括计划内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和自筹经费研究生。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教育部正式下达招生规模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适当调整。
三、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五)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六)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
在校研究生报考需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 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的报考条件同上。
四、报名
考生应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1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
预报名时间为
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3.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时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2)我校应试的外国语语种为英语。
(3)考试科目中有任选科目的,必须注明选考的科目,否则由我校确定。
(4)除报考我校设计艺术学专业的考生外,报考其他专业的考生在选择报考点方面请注意: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5)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6)推荐免试生也必须在
(7)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不得修改。
(8)报考我校设计艺术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选择北京印刷学院报名点(报名点代码为1115)报名,在其他报名点报名无效。
(二)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
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
2.现场确认地点
到本人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进行确认报名。
3.现场确认程序
(1)考生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核对,考生确认本人网报信息。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还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2)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考生办理报考手续缴纳报考费后,不再退还)。
(3)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
五、资格审查:
招生单位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招生单位将在复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学生证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
考生(含推免生)在报考时要全面、客观地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作弊所受处罚情况要如实填写。对弄虚作假者,按照《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六、考试
(一)
(二)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参加初试。
(三)初试日期和时间:
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四)初试科目
初试方式均为笔试。
(五)初试地点:报考设计艺术学专业的考生在我校考试;报考其他专业考生均由考生现场报名时报考点统一安排考场。
(六)复试时间、地点、内容范围和方式:在初试成绩公布(3-4月份公布)后另行通知,一般在2011年4月底前完成。
1.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需加试两门所报学科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2.我校拟接收的推免生必须按学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参加复试,复试成绩不合格不予录取。
3.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差额复试。
七、调剂
报考学术型和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的相互调剂政策,待初试结束后,视第一志愿生源上线情况而定。调剂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由招生单位按教育部录取政策确定并公布。届时,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填写报考调剂志愿。
八、体检
体检工作在复试阶段进行,体检须在招生单位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招生单位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结合招生专业实际情况,提出本单位体检要求。具体要求见复试通知。
九、录取
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硕士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定向、非定向、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培养硕士生或委托培养硕士生。
招收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硕士生均实行合同制。招生单位、用人单位、拟录取为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的考生之间,必须在考生录取前,分别签订合同。
被拟录取的新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需在录取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招生单位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含推免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考试诚信状况将作为考生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招生单位不予录取。
对作弊考生的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将按规定通报其所在学校或单位,并记入考生的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在当年作弊的考生,下一年度不允许报考;对严重作弊的在校生,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作弊的在职考生,有关部门将情况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对于违法者,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毕业生就业
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就业。
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或按照培养合同就业。招生单位及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一、其他
(一)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二)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被录取为硕士生后,培养经费及在学期间的待遇按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培养合同办理。
(三)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生及军队系统的招生单位招收硕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单位代码:10015
单位名称:北京印刷学院
通讯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北路25号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 102600
研招办电话: (010)6026-1465(
传 真:(010)6026-1465
网 址:http://gs.bigc.edu.cn
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院系 |
专业代码 |
专业名称 |
备注 |
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 |
050302 |
传播学 |
|
55400 |
出版 |
专业学位 | |
120202 |
企业管理 |
| |
设计艺术学院 |
050404 |
设计艺术学 |
|
55108 |
艺术设计 |
专业学位 | |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
080202 |
机械电子工程 |
|
081002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 |
080501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