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文章列表

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招生简章

一、学科专业介绍

(一)      民族学

民族学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2007年成为 “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8年成为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2010年成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本学科自1998年起先后与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20061月,民族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骨干研究人员48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23人,博士12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研究经费4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42部,发表学术论文40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1篇。

本学科立足武陵民族地区,以土家族研究为重点,兼及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研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扎实的田野工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已经形成了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民族社会发展、民族经济、民族艺术五个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土家语研究以及武陵民族地区综合研究为学界所瞩目,具有较大影响。

民族历史与文化方向:本研究方向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田野调查,主要运用民族学、历史学的方法,研究南方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重点研究土家族历史与文化。

民族地区行政管理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现实需要,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研究民族法制、民族政策、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内容,突出区域特色,探索适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

民族社会发展方向:本研究方向将民族地区视为有独特历史文化联系和生态背景的整体,运用民族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与变迁;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

民族经济方向:本研究方向结合民族学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研究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重点研究民族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民族经济理论与实践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民族艺术方向:研究方向主要运用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对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以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深入理解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质,把握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致力于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研究,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发展前景良好。

(二)      文艺学

文艺学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和湖北省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同年与湖北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检查验收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6年再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008年成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本学科至今有15年联合与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历史。

文艺学学科现有教师23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具有硕士学位。有湖北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人。近三年来,承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国家民委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省教育厅、省民委课题近20项,横向联合项目及其他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 00余篇;有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获得者10余人次。

文艺学学科主要培养有扎实的文艺学理论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能够胜任文学和文化研究,教学工作,文艺策划、宣传及采编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二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美学方法观照、透视文学基本问题,揭示文学深层规律。

文艺创作与批评研究方向:立足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元立体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包括影视艺术)。

中西诗学研究方向:立足于中国古代诗学和西方诗学,强调“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突出经典阐释。

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研究文艺在传媒中的主要形式,变迁过程,主要特征及其基本原理和策划操作等,注重文艺研究与社会生活,与传媒的结合。

民族文艺学研究方向:立足于民族文艺现象及文艺成果,结合地域特性进行研究,注重研究文艺学的民族性和民间性。

(三)      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学科点所在数学系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该学科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 人、副教授12 人、博士7 人、硕士19 人。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该学科长期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保持着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在本学科领域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来,本学科梯队成员共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中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其它项目20余项,拥有可支配科研经费近50余万元。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代数学方向:该方向重点研究同调代数、代数表示论和逻辑代数。在代数表示论方面,侧重于对拟遗传代数的研究,重点探讨一类特殊的拟遗传代数的Ringel对偶问题;在同调代数方面,侧重研究环和模的同调性质及同调维数;在逻辑代数方面,侧重研究模糊逻辑代数的结构理论。

非线性动力系统方向:该方向研究常(泛函)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重点研究由生物、经济、物理、生命科学等学科产生的非动力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及其复杂性。研究领域包括种群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微生物动力学以及生物信息学。主要目的是发展和研究可行的数学模型,揭示其动力学行为,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为社会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模糊数学方向:该方向通过把模糊数学理论与代数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模糊代数的重要研究方向。模糊代数在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知识发现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优化理论及算法方向:优化理论及算法是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的热点研究领域,是数学及计算机应用于高科技领域的有机结合。该方向侧重于研究排序问题的复杂性与近似算法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两个方面的问题。 

(四)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学科是湖北民族学院重点学科,化学专业已建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该学科现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教授7人,副教授19人;武汉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本校聘硕士生导师1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人选1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享受省政府专家津贴1人,被聘为核心期刊、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会刊及中国精细化工协会会刊《精细化工》杂志编委1人,在大连化物所、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外聘客座教授4人。自1999年以来本学科研究人员已在《中国科学(B辑)》、《Chemistry of Materials》、Nano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A》、《Chemical Physics Letters 》、《Talanta》、《Food Chemistry》、《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3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壹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贰等奖1项,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0余项,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受理发明专利16项,已授权3项。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1项,意大利 - 中国大学国际合作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项,武汉市科技攻关1项,国家民委重点项目1项,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2项,现有研究经费200余万元。另外,本学科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2000 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4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600余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5975i-质联用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教学科研设备,完全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条件。应用化学学科目前有4个研究方向。

材料化学及应用:该研究方向立足于学校所在地武陵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学科优势,主要进行天然产物的改性和功能材料的合成、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用溶剂热法、气固催化技术等方法设计和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功能材料;(2)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魔芋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制备增稠剂和水处理絮凝剂;(3)利用武陵地区极为丰富的生漆资源,采用化学与物理改性的方法对漆酚改性制备高分子催化剂、阻燃剂、吸附树脂及新型装饰涂料。

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1)武陵地区特色天然香料植物和食品香气成分研究及新型天然香料香精的研发;(2)新型香料的合成及新催化剂在合成香料中的应用;(3)多羟基化合物在食品风味物质产生过程中的化学行为研究;(4)其它精细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

资源与环境化学:该研究方向主要内容有:(1)生物活性成分的筛选与分离鉴定;(2)丰产天然产物的化学改性及改性产品的应用研究;(3)天然产物的化学全合成研究;(4)环境分析化学。

有机及生物电分析:主要研究药物、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性质、食品中有机物的电化学分析等方面开展研究。

(五)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省内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4年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2008年成为湖北省优势学科。现有团队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9人,讲师8人;有博士8人,硕士13人;有硕士生导师13人。是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相对稳定、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学科团队。

该学科现有“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有星斗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3个校外科研基地;有1个面积为20公顷的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森林、茶园、果园、树木标本园、药用植物展示园、苗圃、科研试验区;有1个面积2500m2的智能化温室大棚。具有良好的学科平台(基地)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本学科所属的园艺专业,2008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现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和“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培养具备生物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可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环境保护、林业、农业、园林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大型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市场策划等方面的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及特色植物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武陵地区特有植物硒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该方向率先进行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相关基础研究、薇菜生理生化与生态学研究、滕茶的化学与营养成分研究,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30余篇,有13篇被SCIEI收录,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一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二是武陵地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研究;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该方向率先研究了该地区特有野生植物葛仙米的室内培养技术,开创性地建立了薇菜孢子繁殖三段式育苗及培蔸方法技术体系,获得了系列成果,其中绞股蓝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重要期刊及以上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地区性特色资源的食品加工适应性和功能性食品基料的可行性、或作为其它工业加工原辅料的可用性以及作为药品开发的潜力等,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一是率先系统研究了葛仙米的主要功能性成分蛋白质和多糖的分离提取、理化性质和功能评价以及葛仙米系列食品的研究开发,在葛仙米资源的研究开发方面,涉及最广泛、研究历史最长、体系最完善,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经组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在茶多酚、植物多糖、黄酮、皂甙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研究方面有重大理论创新,成绩卓然。三是在食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凤头姜系列产品开发获得200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研究方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国家重要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六)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湖北省特色学科、重点学科。2007年起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博士研究生。前后经历了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手段完备、教学成果丰富、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密切关联、应用研究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9人,在读博士3人。现共有师资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本学科点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室、中医药实验室和文献资料室,下属中医药研究所和风湿病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4800㎡,仪器设备价值510万元。近几年来,该学科点人员共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获省部级科研奖8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2700余万元。目前承担有国家民委、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共计50余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现有四个研究方向。

中医抗衰理论与老年病防治研究方向:本方向着重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与衰老的关系,全面阐述衰老的发生机理,探讨中医学延缓衰老的特点、方法、技艺及药物,在挖掘、整理、研究过程中,将传统中医学、现代生物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科整合优势,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把中医学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的药物、食物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临床治疗、保健、科研、产业开发同时并举,造福老龄病患者。

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本方向立足于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对濒临失传的民族医药特别是土家族医疗手段与医药文化进行有序、有效的挖掘、整理,使流散在民间的医疗方法和有效方药能够被传承弘扬,运用现代医药学研究方向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使口头传承的土家族医药这一民族瑰宝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为土家族医药的推广和地方药物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风湿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剂的开发应用方向:风湿类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些风湿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难治之症。该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风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药物的配伍应用,挖掘民间医药验方,观察、总结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研制开发新的抗风湿药物制剂。

《内经》妇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对《内经》中关于妇科病的成因、发病机理以及证治方药进行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挖掘中医药和民族药物治疗妇科病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药物。

 

二、招生简章

(一)考试方式及科目:

2011年我校只以全国统考方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四,医学类的中医综合或西医综合,农学类的数学或化学、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由全国统一命题,其余科目均由我校命题。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参见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4.考生还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或应届本科毕业生;

②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的当年9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我校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③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生,可以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三)报名:

1.按照教育部要求,全部实行网上报名,通过互联网提交报考信息,所有报考人员都必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指定的网站进行报名,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凭报名号到报考点确认网报信息、缴费、照相。

具体报名时间和报名网站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2.网上报名时须按照规定选择报名点:

①设立了报考点的学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该校报考点报名;

②在外埠的考生须选择所在省(市、区)招办指定的报名点就近报名;

3.考生须认真核对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并牢记网上报名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名号和密码,如因提交信息有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4.报考人员的报考资格审查在复试阶段进行,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复试资格。

(四)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具体时间由教育部统一公布,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3.复试时间、地点、方式及要求等信息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公布。

4.复试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复试综合复试将采取面试+专业知识综合笔试方式。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我校的考生,在复试时须加试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加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或与招生学院办公室联系。

5.复试成绩实行百分制,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五)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在复试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等在复试前见我校研究生招生网站通知。

(六)录取

研究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定向培养、委托培养、自筹经费四种类型:

1.录取为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研究生的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

2.录取为定向和委托培养研究生的考生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考生及我校三方签订协议书。

(七)学制

目前我校各专业学制均为3年。

(八)其他事项

  1、我校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研究生设立了各类奖助学金,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2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专业课考前复习班;

3、单位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邮政编码:445000

4、联系电话:0718-8437422,联系人:金老师、李老师。

 

招生专业

招生学院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民族学

法学院

陈心林

 

15971712729

13477870812

文艺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杨光宗

罗翔宇

13972401869

13871879033

基础数学

理学院

刘志军

向会立

13581216721

15347005458

应用化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史伯安

周红艳

18971872916

18971872318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艾训儒

罗兴武

13477918666

13872702977

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院

袁德培

郜红利

13337497880

13872706916

 

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招生目录

(所列招生人数为拟招人数,仅供参考,最终人数以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代码)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拟招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科目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备注

 

001法学院

07188435388

030401民族学

01民族历史与文化

02民族地区行政管理

03民族社会发展

04民族经济

05民族艺术

18

 

     101政治

     201英语

     601民族学通论

     801 社会学概论

 

综合考试

 

 

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国民族志

 

 

    1、初试科目民族学通论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社会学概论以社会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2、综合考试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考生所选研究方向内容,各以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002文学院

0718-8439473-602

 

050101文艺学

01文艺美学研究

02文艺创作与批评

03中西诗学

04文艺与传媒

05民族文艺学

 

 

 

18

 

     101政治

     201英语

     602文学理论

     802文学史基础

 

 

 

文学批评原理与实践

 

 

 

 

应用写作

②现代汉语

 

 

初试考试内容范围

文学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初试参考书目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试参考书目 洪威雷、毛正天主编:《应用写作学新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03理学院

0718-8437732

 

070101基础数学

01代数学

02非线性动力系统

03模糊数学

04优化理论及算法

 

 

18

 

     101政治

     201英语

     603高等代数

     803数学分析

 

综合考试(包括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概率统计等)

 

 

近世代数

常微分方程

 

 

 

 

初试参考书目 石生明等编:《高等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复试参考书目 王高雄、周之铭等编:《常微分方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禾瑞主编:《近世代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民强主编:《实变函数》(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梁之舜主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004化学环境与工程学院

0718-8437531

 

081704应用化学

01材料化学及应用

02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

03资源与环境化学

04有机及生物电分析

18

 

 101政治

  201英语

  302 数学二

804有机化学

 

 

专业英语、实验

 

 

 

 

     物理化学

     化工原理

     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任选二)

 

 

 

初试参考书目 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加试参考书目天津大学编:《物理化学》(第四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谭天恩主编:《化工原理》(第二版)上、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③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④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05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0718-8438261

 

090705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

01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基础理论

02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技术

03野生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

18

 

     101政治

     201英语

     314数学315化学(任选一)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01-02 ①植物资源学

 

03 ①生物化学

 

 

①普通生物学

②林学概论

 

 

 

初试参考书目 见教育部有关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说明

复试参考书目 戴宝合主编:《植物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②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生物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加试参考书目 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马履一主编:《林学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006医学院

0718-8439504

 

100501中医基础理论

01中医抗衰理论与老年病防治

02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与临床应用研究

03 风湿病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方剂的开发应用

04 《内经》妇科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18

 

     101政治

     201英语

       306西医综合307中医综合(任选一)

 

①中医内科学

 

①中药学、方剂学综合

②中医诊断学

 

初试参考书目 见教育部有关西医综合和中医综合的考试说明

复试参考书目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加试参考书目 雷载权主编:《中药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②段富津主编:《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③朱文峰主编:《中医诊断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统招硕士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
      我校2011年分别将在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招生,具体可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其中实际招生人数具体以教育部当年下达的招生指标为准。


   
二、接收推荐免试生
      我校除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其他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均可接收推免生。欢迎全国各高等学校特别是国内重点大学中获得母校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报考我校。

 

三、报考条件
    按照教育部规定,符合下列条件,可以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最迟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
    ⑵在现场报名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含全日制统招本科毕业生、成人教育毕业生、获得自考本科毕业证书的毕业生及其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
    ⑶同等学力人员:包括全日制本科结业生、成人教育本科应届生(最迟入学前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及200991前取得国家承认专科毕业证书的考生;(同等学力考生须在复试时加试两门专业课程,另有部分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请留意我校专业目录)
    ⑷已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4、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6、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须符合大学本科毕业后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专科毕业学历后,经5年获5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请考生务必在报名前详细阅读我校的报考条件,自审合格后再进行网上报名,否则,造成不予复试、不予录取等后果完全由考生自己承担。

 

  四、报名
    (一)网上报名
      20101010-31日(9:00-22:00),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按报名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 推荐免试生须在1031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并与其他考生同期现场确认报名信息。
    (二)缴费、照相
      考生须于20101110-14日,到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报考点办理有关手续,出示身份证件,凭报名号缴纳报名费、照相,并校对信息。报考点会初步核对考生的报考资格。201111-14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考生报考资格的最终审核工作在复试时进行。
        
      五、报考注意事项
      考生须如实填写有关信息。对违反我校报考规定、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考试、复试、录取资格!
    
      六、初试
      时间:2011115116
      地点:各报名点指定地点,具体以准考证为准。
    
      七、复试
      复试时间:大约安排在20114月中下旬,一般按照国家二区基本分数要求,确定符合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我处(或相关学院)将发函通知(或电话通知),并在网站上予以公布。
      复试相关事项:复试包括外语听说能力测试、业务课笔试、面试等内容。复试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差额复试,复试比例一般为11.2。复试成绩不合格、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录取名次将根据考生的初试、复试总成绩排定。    
   

    八、录取
      录取工作约在5月初结束。拟录取为国家计划内定向和委托培养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分别签定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协议书。

    
      九、学习年限
      我校全日制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基础学制为3年。
    
      十、毕业生就业
      国家计划内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回定向或委托培养单位。
      国家计划内非定向或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学校及所在省(区、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十一、有关注意及说明
    1、上述简章内容如与国家发布的有关2011年招生文件精神不符,以国家招生文件为准。凡报考我校的考生均须遵守上述要求,否则谢绝报考。    
   2、学校为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公费半公费制度,并广泛设立了给予一定薪酬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与企业共同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实践环境。

  3、思想政治理论(101)、英语一(201)、英语二(204)、数学一(301)、数学二(302)、数学三(303)、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408)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399)试卷由国家统一命题,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其它考试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

4、考生在各阶段应注意浏览我处网页http://***/),我们会将各类有关的招生信息及时、详尽的在网页上予以公布。


 
   单位代码:10404                               地址:江西南昌昌北华东交通大学
    
    邮政编码:330013                              联系部门: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
    
    咨询电话:0791-7046600               联系人:朱老师、涂老师
    
    网址:http://***/  电子邮箱: yzb@ecjtu.jx.cn

 


        欢迎报考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办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办法
    

    我院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即将全面展开,请广大考生于3月底在国家分数线公布后,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yz.chsi.com.cn) 的“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系统 ”进行调剂。 我院复试时间大约在4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随时关注我院网站的有关复试信息。2011年国家下达我院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85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43人。


    
     具体调剂办法如下:


    
    
一、调剂原则


    
     1申请调剂的考生初试成绩(单科与总成绩)至少达到国家统一划定的B类地区原报考专业的复试分数线。


    
     2、申请调剂的考生第一志愿所报考的专业需与所申请调剂专业的学科相关。


    
    
二、可供调剂的专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律硕士(非法学)。

     学术学位研究生:中国哲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人口学、专门史、文艺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以及社会学。各专业具体的调剂名额请在国家复试分数线下达以后,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的“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服务系统”查看调剂信息。


    
    
三、调剂程序


    
    
1国家复试分数线下达以前,调剂考生可登陆我院网站(http://www.sass.cn)下载调剂申请表,并传真到我院研招办(自动传真:028-87044303)。


    
     2、国家复试分数线下达以后,调剂考生必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调剂申请。


    
     3、我院在审核考生申请材料后,择优录取,并及时在“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服务系统”上回复调剂考生,通知考生复试。考生在接到复试通知后,必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确认回复,三天之内不予以回复的,将取消其复试资格。


    
     4、考生复试后,我院将复试合格的考生设置为“待录取”状态,考生必须在三天内到“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系统”查看复试结果,确认是否同意我院的“待录取”。


    
     5、“硕士研究生调剂复试系统”上的“待录取”通知具有行政效力,若考生接受了我院的“待录取”通知,就不能再接受其他单位的“待录取”通知。


    
     6、待录取状态的设置和取消,需我院和考生双方共同确认。


    
     7、我院在做最后审查时,如拟录取结论有变,应及时通知考生,并做必要说明。


    
     8、调剂录取结束后,我院将向“待录取”考生的第一志愿招生单位发出考生初试试卷调阅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研招办

                                   2011年3月22日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研究生调剂信息

http://zwxy.fafu.edu.cn/

热诚欢迎农学类、理学类考生调剂到我院农学类相关专业!

文艺学 有公费名额

1文艺学专业,有公费名额。

22011年我校调剂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如录取为公费考生,入学后可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3、凡我校接收调剂录取的考生,如果总分高于2011年教育部规定的该学科(专业)B类地区统一分数线20分者,入学后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0元。

凝聚态物理 调剂公费+奖学金

1、凝聚态物理专业,凡调剂到我校的考生,给予公费,也可自费调剂到我校。

22011年我校调剂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如录取为公费考生,入学后可享受每人每月200元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

3、凡我校接收调剂录取的考生,如果总分高于2011年教育部规定的该学科(专业)B类地区统一分数线20分者,入学后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0元。

武汉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公告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7号)、《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武汉大学《关于做好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武大研字[2010]40号)、《武汉大学研究生复试工作管理规定》(武大研字[2009]26号)等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我校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录取工作,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机制,扩大培养单位和导师招生自主权;进一步增强复试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复试工作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考生、服务考生。

二、组织管理

    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的各项工作。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的相关工作,制定本单位硕士生复试工作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各培养单位要根据文件要求按一级学科成立若干复试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对考生的复试考核。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参加复试录取工作的人员进行政策、纪律、专业等方面的培训。

三、划线原则

    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划线;以招生指标为依据,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分数线既要有单科要求,又要有总分要求,还要关注总分和单科之间的相对平衡;综合复试比例一般为120%(生源充足的可增至130%),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不足的单位在划定学术型复试分数线时应统筹考虑调剂生源情况。

    “单独考试”及“强军计划”由学校统一划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复试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

四、复试要求

(一)制定细则

各培养单位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内容包括:复试基本分数线,各学科专业(专业学位招生领域)的招生人数、复试比例,复试内容、形式(其中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和综合面试必不可少)、程序、时间、地点、要求,可接收调剂的学科专业(或领域)范围及相关调剂政策、基本奖学金设定情况等。各培养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须经研究生院审核后在复试前上网公告。

(二)具体安排

1、时间地点:复试工作一般安排在2011年3月22日—4月15日期间进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由各培养单位负责通知考生本人。

2、资格审查:考生参加复试时须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持学生证)及复印件和准考证,大学期间成绩单原件或档案中成绩单复印件(加盖档案单位公章)。培养单位要指定专人严格核对考生的报考信息,按报考条件严格审查考生(含统考、联考、单考、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报考资格。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者,不予复试。考生不按时参加复试的,视为自动放弃复试资格。

3、复试费用:复试费用由各培养单位按校财务部有关规定收取。

(三)复试内容

1、专业课笔试(包括答题、画图、撰写研究设计等)。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阅卷,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100分。

2、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听力测试可以单独放录音笔试,也可以结合口试通过对话形式进行。口试试题可以事先印制若干套,由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题目。

3、综合面试(含治学态度、动手能力、专业思想、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和培养潜力)。每名考生综合面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复试小组须详细记录面试过程,并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医学、历史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大学科门类尤其要精心设计面试的内容和形式。

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4、对符合复试基本要求的同等学力考生(包括毕业满两年的大专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高校本科结业生),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须按招生简章要求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两门本科主干课程(笔试),且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每门课程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100分。试题难易程度按本科教学大纲要求掌握。

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及旅游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可以不加试。

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工作须按“分类复试、分别进行、各有侧重”的要求进行。各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考生的生源特点,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研究制定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特点的复试方法和内容,更加突出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查;加强对考生实践经验和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还应注重对考生兴趣、爱好、特长及就业意向等方面的考查。

(四)成绩核算

入学考试的总评成绩(初试成绩和复试综合成绩加权分)和复试综合成绩均为百分制。复试综合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50%。复试综合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的某一方面是否具有一票否决权由培养单位据实决定。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考生,由复试小组提出意见、培养单位考核认定并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适当加分,计入复试综合成绩。入学考试的总评成绩是录取与否和获得基本奖学金的依据。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完成服务期、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参加统考初试可享受总分加10分的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考生(指工作单位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范围且为原单位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即:“双少”考生,不含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其复试基本分数线总分或单科可降低10分。

(五)公示制度

考生的复试成绩和复试结果及基本奖学金获得情况均由各培养单位上网公示。

(六)双向选择及“1+4”硕博连读

复试阶段即开展硕士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工作。参与实施“1+4”硕博连读方案的培养单位,在复试时确定人选,并须将推免生纳入选拔范围;入选“1+4”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占各培养单位201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七)体检

为保证录取质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文件标准,我校在复试阶段由校医院对复试考生(含本校推免生)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不符合标准的考生不予录取;对体检有疑问的考生须在一周内进行复检,复检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外校推免生入学时须补办体检手续。

五、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

(一)对复试考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保证入学新生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各培养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内容应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培养单位要对考生在报考时填写的考试作弊受处罚情况进行认真核查,将考生诚信状况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三)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形式包括考生所在单位提供有关情况,或培养单位直接对考生进行考核。在对考生复试的同时应组织学工干部、导师与考生面谈,直接了解考生思想政治情况。

(四)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

拟录取名单确定后,培养单位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

六、调剂复试

调剂复试要求和程序详见各培养单位复试细则。

七、录取原则、类别和奖学金

(一)录取原则

坚持“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格按照招生指标和对外公布的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

(二)录取类别

定向培养:“强军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属于定向培养,各单位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做好这两个专项计划的录取工作。

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单考生属于委托培养。

普通培养: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属于普通培养。

自筹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自筹培养。

(三)学费及奖学金

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基本奖学金及普通奖学金的发放标准均按学校有关部门文件执行。所有推免生一律享受基本奖学金和普通奖学金。

特此公告

附:《武汉学2011年硕士研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及相关说明》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2011年3月16日

河北联合大学建设路校区(原煤医)部分专业全部公费调剂

                                       调剂信息

    河北联合大学建设路校区(原煤医)以下专业接收调剂,全部公费名额。

凡符合全国B区线的考生(请在全国分数线公布后,之前勿扰),有意者可联系

我校建设路校区(原煤医)研招办,电话0315-3725861,届时考生须登陆中国

研招网调剂系统填写调剂志愿。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河北联合大学建设路校区(原煤医)研招办

                                                                                   2011315

 

天津农学院关于2011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录取的通知

各报考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

根据天津市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天津农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丰富学科内涵,使人才培养目标更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2011年,我校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方向,增加了招生计划。现接受考生调剂,且接受的全部调剂考生均列入公费招生计划。

一、调剂专业

2011年我校接受调剂的专业包括:作物学、果树学、兽医学、水产等相近和相关专业。具体招生专业目录请见http://zjb.tjau.edu.cn/html/2011-03/2792.htm

二、接受的调剂考生本科专业背景要求

作物学类专业可接收以下本科专业背景考生:

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草业科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环境科学、统计学、生物工程、农田水利(农业水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土保持等专业。

果树学专业可接收以下本科专业背景考生:

园艺、植物保护、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

兽医学专业可接收以下专业背景考生: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类专业。

水产专业可接收以下专业背景考生:

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动物营养。

三、调剂要求

1、凡符合国家2011A类地区研究生复试基本要求和调剂政策的考生,均可申请调剂到我校。

 2、考生本科专业与我校上述公布的专业相同或相近,外语语种为英语或日语。

3调剂考生必须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调剂系统”认真填写、提交调剂志愿,我校将根据专业需求和考生初试情况,向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发送复试通知,确认接受复试的考生应积极准备参加我校复试。复试合格的调剂考生会收到我校发送的“待录取”通知,考生应在48小时内确认录取,否则取消录取资格(注:调剂原则如有变动,以2011年上级部门文件为准)

4、我校调剂申请表可到http://zjb.tjau.edu.cn/upload/2010_03/sqb.rar下载,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调剂系统”开通前,请务必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以自己姓名命名该附件)形式将调剂申请表发送至指定邮箱,我校收到调剂信息后,将及时联系考生并安排复试相关工作。

 

专业门类

调剂邮箱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作物学类

nxxyjstj@126.com

李老师

13642146849

果树学类

yyxyjstj@126.com

崔老师

15922141216

兽医学类

dkxyjstj@126.com

老师;

老师(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方面)

022-23781297

13672040015

13312097052

水产类

scxyjstj@126.com

陈老师

孙老师

13920180154

18920309078

 

联系电话:(02223799551

传真:(02223799551

 

 

                            天津农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三月八日

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招生计划

2011年我校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含国家计划、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生)。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学校宏观控制,根据生源情况相互调剂的原则(最后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应届生和往届生,不限工作年限); 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生,毕业2年(从专科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1)或2年以上,并达到大学本科同等学力者(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并通过八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试 );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作为我校自筹经费硕士生。

同等学力考生不允许跨学科报考,并在复试时加试2门所报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3. 考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报考自筹经费硕士生的人员年龄不限。

4.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考试科目

水产养殖学科第四单元考试科目按照《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实行联考的通知》(教学司函[200888号)和《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要求设置,参加联考。其他考试科目均采用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命题的全国统一考卷。

四、报考时间及方式

2011年度全国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请全国所有报考我校的考生随时关注您所选考点发布的报名时间和方式信息。凡在天津参加考试的考生请于20109月以后关注我校在校园网上发布的有关报名工作信息并请及时进行网上报名。其他相关工作我们会尽早在网上发布。

报名工作时间性很强,请广大考生务必多关注并按时报名,过期无法补报。

五、注意事项

1. 硕士研究生报名实行网上报名,考生注意不要错过网报时间,并按规定时间、地点确认报名信息。

2. 考生在报名时,只填写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招生计划

2011年我校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含国家计划、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生)。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学校宏观控制,根据生源情况相互调剂的原则(最后招生人数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

二、报考条件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 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应届生和往届生,不限工作年限); 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生,毕业2年(从专科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1)或2年以上,并达到大学本科同等学力者(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并通过八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考试 );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作为我校自筹经费硕士生。

同等学力考生不允许跨学科报考,并在复试时加试2门所报专业本科主干课程。

3. 考生的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报考自筹经费硕士生的人员年龄不限。

4.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三、考试科目

水产养殖学科第四单元考试科目按照《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实行联考的通知》(教学司函[200888号)和《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产学科基础综合考试科目及参考大纲》要求设置,参加联考。其他考试科目均采用教育部考试管理中心命题的全国统一考卷。

四、报考时间及方式

2011年度全国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的方式,请全国所有报考我校的考生随时关注您所选考点发布的报名时间和方式信息。凡在天津参加考试的考生请于20109月以后关注我校在校园网上发布的有关报名工作信息并请及时进行网上报名。其他相关工作我们会尽早在网上发布。

报名工作时间性很强,请广大考生务必多关注并按时报名,过期无法补报。

五、注意事项

1. 硕士研究生报名实行网上报名,考生注意不要错过网报时间,并按规定时间、地点确认报名信息。

2. 考生在报名时,只填写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录取进校后再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3.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户口迁移实行自愿原则,考生自主决定。有些城市落户要求毕业生户口迁出地为毕业院校所在地,不迁户口的考生在就业时由于户口问题而影响就业的学校不承担责任。

4. 考生报名时应认真了解报名须知,如实填写相关内容,如发现考生填写虚假材料,后果自负。

5. 考生在网上报名及现场报名时必须明确写出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学校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准考证及各项通知。为方便我校与考生联系,另请考生在报名时一定认真填写联系电话。

六、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天津农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邮政编码:300384

E-mail tjauzb@126.com

咨询电话:(02223799551

录取进校后再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

3.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户口迁移实行自愿原则,考生自主决定。有些城市落户要求毕业生户口迁出地为毕业院校所在地,不迁户口的考生在就业时由于户口问题而影响就业的学校不承担责任。

4. 考生报名时应认真了解报名须知,如实填写相关内容,如发现考生填写虚假材料,后果自负。

5. 考生在网上报名及现场报名时必须明确写出详细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以便学校能及时准确地发放准考证及各项通知。为方便我校与考生联系,另请考生在报名时一定认真填写联系电话。

六、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天津农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邮政编码:300384

E-mail tjauzb@126.com

咨询电话:(02223799551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