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院校资讯 > 正文

青海民族大学2025年研究生教育创新:推出‘民族特色+数字技术’融合培养计划,助力区域发展

2025-09-08

2025年初,青海民族大学宣布启动‘民族特色+数字技术’研究生融合培养计划,这一举措迅速成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和民族教育领域的热点新闻。该计划旨在结合青海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现代数字技术,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计划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根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2025年融合培养实施方案》,该计划包括以下关键要素:

  1. 跨学科课程整合

  • 设立‘民族学+数字技术’课程模块,涵盖藏学、蒙古学、信息技术等方向

  • 要求研究生必修《数字人文基础》和《民族地区数据分析》核心课程

  • 开发30门特色课程,如《数字藏语处理》《智能民族文化保护》等

  1. 双导师制实施

  • 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民族学科导师和数字技术导师

  • 建立校企合作导师团队,邀请本地企业和文化机构专家参与

  • 首批组建50人的跨领域导师组,促进实践与理论结合

  1. 科研与平台建设

  • 整合校内民族研究院和计算机实验室资源

  • 与青海省文化厅、科技企业共建3个联合研究基地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族数字创新项目,年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

  1. 学位与评价机制

  • 引入‘主修+辅修’证书制度,强化跨学科能力认证

  • 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委员会,定制化评审标准

  • 允许以数字作品或实践报告替代部分论文要求

二、背景与战略意义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马成俊表示:‘此计划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复兴战略,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能扎根青海、服务全国的研究生人才。’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需求增长显著,但资源不均,此改革有望弥补短板。

三、师生与社会反响

计划公布后,引发广泛讨论:

  1. 学生反馈

  • 民族学硕士生扎西:‘学习数字技能后,我能更好地用技术记录和保护藏族文化。’

  •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李华:‘跨学科合作打开了新的研究视野,但需要适应民族知识的学习曲线。’

  1. 教师观点

  • 民族研究所王教授:‘数字工具能增强民族研究的精确性和影响力。’

  • 信息学院张教授:‘促进技术落地,解决民族地区的实际问题。’

  1. 外部评价

  • 青海省政府官员:‘契合区域发展需求,有望推动文化旅游和数字经济。’

  • 教育专家:‘为其他民族高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但需注意资源整合挑战。’

四、支持措施与实施

为确保成功,大学推出配套政策:

  1. 设立奖学金和助研岗位,年投入约800万元

  2. 建设‘数字民族实验室’,提供先进设备和数据支持

  3. 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交换生和联合培养项目

  4. 建立快速通道,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

五、未来展望

计划到2026年覆盖全校70%的研究生专业,2028年形成成熟体系。研究生院院长表示:‘这不仅提升教育质量,还强化了学校在民族高等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专家认为,此改革可能 inspire 类似院校跟进,但需克服师资短缺和课程融合难题,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立即咨询